磷光测热技术进展

来源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u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光测热技术主要利用磷光发光材料的温敏特性实现对模型表面温度的测量,相比于传统测热方法,磷光测热技术具有非接触、面测量等优点。本文对目前磷光测热技术原理进行了简介,针对近几年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进展主要包括现有的单色磷光测热系统的改进;外界环境因素(如环境压力、涂层厚度等)对磷光材料发光性能影响分析;激发光源、图像采集等关键实验设备的选择;数据处理程序的完善。应用改进的磷光测热技术对平板-尖楔热环境进行了验证性测量,并与铂薄膜电阻温度计结果进行了对比。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螺钉周围骨纳米力学和骨组织成分的改变,来研究显微损伤修复过程对骨微观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为了获得特定灌注速率时在体兔眼内压-体积的变化关系,本文通过以10μL/min向兔眼后房急性灌注生理盐水,记录获得兔眼内压随注水时间连续变化的数据;结果分析得到兔眼内压随时间的变化呈非线性关系,运用分段拟合函数对各个样本的实验曲线进行拟合,拟合度均大于0.9;且实验中获得的曲线有共同的特征点,尤其是曲线升段和降段的拐点(文中定义为上升拐点和下降拐点);上升拐点前后的刚度系数分别是(0.18±0.0
血液动力学因素被认为与颅内动脉瘤的整个自然病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血液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多发性动脉瘤患者的局部血液流动情况,着重针对每一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从血液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不同位置动脉瘤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选取了四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例病人在同一根血管上有两个动脉瘤邻近生长.结果显示对于每一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不同位置上的动脉瘤具有各自不同的血液流动形态和壁面切应力分
本研究利用血液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弹簧圈和支架的植入对于临床患者颅内动脉瘤血液流动的影响.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图像设计和高精度Micro-CT 重建两种方法真实地建立了三个颅内支架的几何模型并且通过多孔介质物理模型来等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过程,即多孔率随着弹簧圈的填入而不断减小.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血管介入手术对于临床患者颅内动脉瘤血液动力学因素的影响:首先针对Silk 支架和EZ 支架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抗血管生成药物血管抑素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效应及其对肿瘤微循环内血液灌注的影响.建立血管抑素作用下肿瘤内外血管生成的离散数学模型,模型考虑血管抑素的抑制效应、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趋化效应以及血管内皮细胞自身扩散的随机性效应,数值生成药物作用下肿瘤内外异构的血管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毛细血管网内血液灌注和间质空间内组织液的流动模型,探索药物作用下肿瘤微循环内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影响.
Cochlea is a significant structure in the hearing system of humanity. Its unique structure enablessensibility to sound waves of varied frequencies. The widely accepted model of cochlea is expressed as
为了实现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意义的正畸术前预测,本研究在一个标准颅面部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变换研究,通过处理一位颌型正常的男性健康志愿者的CT图像数据,建立一个具有良好解剖结构和几何结构的标准模型.根据选定的标志点对标准模型进行了初次变换和二次变换,其中二次变换和初次变换的主要区别在于二次变换中标志点是基于误差修正的判断自动选取,按照不同的面部区域进行不同密集度的标志点数目选择.本文
本文介绍了用于脉冲燃烧风洞瞬态热流率测量的薄壁量热计的研制,简述了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制作工艺和热流标定.在φ0.6m脉冲燃烧风洞中,首次采用薄壁量热计测量超燃发动机燃烧室内壁面的热流,其试验结果表明,薄壁量热计响应时间小于0.5ms,热流测量值规律性好,能满足在试验时间小于0.5s内的脉冲燃烧风洞发动机燃烧室壁面的热流瞬态测量,可以作为一种模型表面测量热流的传感器.
本文在Ma=3.8的低噪声吸气式超声速风洞中,采用基于NPLS的速度场技术,对带冷却喷流的超声速光学头罩模型对称面内的速度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得到了无喷流及喷流与外部绕流压力匹配两种状态下的速度场.对比研究发现,冷却喷流形成一道稳定的超声速气膜覆盖住光学窗口,将外部高温气流与窗口隔开,相对无冷却喷流可起到对窗口的冷却作用;研究结果不仅很好的反映了有无喷流时超声速光学头罩速度场分布,揭示了其流场
本文采用时间分辨率较高的高速纹影法开展了平面激波以及反射激波作用下球形气体界面演化的实验研究,分别考虑了空气环境中的轻气体(氦气)和重气体(SF6)以及无反射和不同端壁距离下的有反射情况。当激波从端壁反射并再次与变形的气体界面作用,由于密度梯度和压力梯度的不重合,界面上涡量的产生和分布将引起流场结构的变化。对于空气/氦气情况,可以获得两个独立的涡环。而对于空气/SF6情况,当端壁距离较小时将产生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