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相交圆弧修形滚子端部脂润滑弹流润滑问题,基于Bauer的4参数流变模型的2维润滑方程和修正的1维线接触弹性变形方程,对2种稠化剂含量相同但种类不同的润滑脂A和B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分析过程中,利用q变换技术避免了计算中容易出现的发散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润滑脂A形成的最小润滑膜厚度和中央接触区润滑膜厚度都高于润滑脂B,润滑脂的成分对接触压力分布有影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相交圆弧修形滚子端部脂润滑弹流润滑问题,基于Bauer的4参数流变模型的2维润滑方程和修正的1维线接触弹性变形方程,对2种稠化剂含量相同但种类不同的润滑脂A和B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分析过程中,利用q变换技术避免了计算中容易出现的发散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润滑脂A形成的最小润滑膜厚度和中央接触区润滑膜厚度都高于润滑脂B,润滑脂的成分对接触压力分布有影响.
其他文献
对基于沸石和硅油的电流变液的温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10℃升高到90℃,电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应力变化较小,但电流密度上升很快.为了对此进行合理解释,测试了沸石和硅油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发生电流变液的电导比率很高,而且随着温度的上升,电导比率变化不大,从而使颗粒间电场分布变化较小.所研究的电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应力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但基础液的电导随着温度升高变化很快,引起电流变液的电流密
随着对极压抗磨剂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关润滑剂润滑机理和摩擦学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显示出重要性.与之相适应,促进摩擦磨损过程中磨损表面化学反应膜的生成是提高齿轮油抗胶合能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评价齿轮油的摩擦学性能,改进了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的P值试验规程,使之更加接近齿轮油承载能力的评定方法FZG的实际工况.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试验规程可以较好地模拟齿轮传动,并且经济快速而可靠地评定齿轮油的摩擦学
分析了机械摩迭副视频监控的技术可行性,基于Amsler摩擦磨损试验机的高速旋转运动特征,提出了利用频闪光源固化运动图像法实现磨损表面视频监控的系统构建.系统采用全帧面阵笔式CCD及高频图像固化器NOVA,并由MOS驱动同步控制实现NOVA-CCD系统的图像采及格控制功能,获取运动部件表面的磨损形貌图像信号,并实现计算机的存储笔显示.经过对Amster磨损试验机磨损试验表面形貌的实时视频监控,采集了
为了适应高分子复合材料斜楔摩擦板取代我国现有铁路货运列车转8A型转向架及并解决相关磨损失效问题的需要,对复合材料斜楔摩擦板/45钢及常规路用贝球体斜楔/45钢模拟车辆实际运行时的耐磨、耐温及偶件磨耗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将国产高分子复合材料楔摩擦板与国外产品进行了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铁路货运列车上使用高分子复合材料斜楔摩擦板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在用点热源温度场积分法求解点接触干摩擦或混合润滑的温度场时,原有的数学模型未能考虑到可能的两固体表现之间的传热,因而会造成热流分配系数出现不合理的结果.为此对该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正,计及了两固体表面之间的热传导,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算法,并采用算例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
通过以一定法向压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接触柱,在滑动摩擦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几何关系,揭示滑动摩擦形变机理,推导和建立关于滑动摩擦系数的计算公式,再将计算法结果与实验法数值进行对照,可显示其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
研究了溶胶—凝胶法PbO-TiO-ZrO(简称PZT)纳米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摩擦学性能.复合薄膜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低,具有焦绿石锆钛酸铅相结构.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抗磨减摩性能,负荷≤2.0N时摩擦系数最低可达0.10,耐磨寿命大于5000次,复合薄膜的磨损机制主要是轻微擦伤.
由于添加剂的种类不断完善、性能大幅度提高、添加剂的复配技术不断成熟,润滑机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反映膜取代吸附膜,从根本上改变了抗胶合机理;化学吸附膜取代物理吸附膜,润滑油在齿面上的粘着强度提高了5~10倍,不再存在油带不到啮合部位的问题.现行的以保证油膜厚度为目标,以增加粘度、控制温度为主要手段的标准和规范,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必须进行修订.论证了现行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修订建议.
空空导弹发射时,发动机复合推进剂两千多度的高温燃气对发射装置滑轨表面的烧蚀、超音速(>5马赫)熔融残渣的热冲蚀磨损和粘附-烧蚀,以及沾有燃气腐蚀性残渣的滑轨表面在沿海湿热、盐雾环境中的腐蚀破坏是既要求良好润滑又有配合间隙要求的滑轨式武器发射系统战备和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难题.综述了空空导弹发射装置防发动机高温高速燃气烧粘材料和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
制动摩擦热是影响制动器安全、可靠制动的关键因素.在研究制动摩擦热的产生、分配与转化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实际制动工具,计算了不同复合结构制动材料的摩擦热影响层的温度动态分布,并进一步结合其热影响层的组织成分与结构变化,探讨了多相混杂复合材料的结构对制动摩擦热以及摩擦性能的影响特点.所得结果可用于指导制动器的摩擦性能控制研究以及新型高性能制动摩擦材料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