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层顶FTE的单X点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磁层、电离层专题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过程中,通量传输事件(FTE)骑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磁层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1978年,Russell 和Elphic(Space Sci.Rev.,22,681–715)在报导第一个FTE观测事例时,就提出了单X线瞬态重联形成FTE的猜想,但他之后一直没有明确提出单X线瞬态重联形成FTE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之后Lee and Fu(Geophys.Res.Lett.,12(2),105–108)提出的多X重联模型,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FTE的主要形成机制.近年来还有人进一步提出了多个磁岛融合成一个大磁岛的数值模拟结果(Karimabadi H.,et al.,(2005)J.Geophys.Res.,110,A032135);最近大量的FTE观测和全球数值模拟表明,多X重联模型需要至少需要两个X线同时重联,这一条件比较难以满足(如Raeder,J.(2006),Ann.Geophys.,24,381–392; Zhang,H.,et al.,(2012),J.Geophys.Res.,117,A05224).
其他文献
以前的观测说明磁层压缩主要造成内磁层能量粒子的通量增长(即加速)。这里,我们观测到了地球磁层被行星际激波(高动压和南向行星际磁场)压缩造成了夜侧非偶极子磁场区域能量粒子(28~400keV 的电子和质子)的早期加速和晚期损失现象。在磁层的早期压缩阶段,地球同步轨道附近的能量粒子的通量显著增加了(LANL-084和LANL-095数据),同时中尾等离子体片中能量粒子的通量也明显增加了(Cluster
会议
2005年5月15日强磁暴期间TC-2卫星上的中性原子成像仪完整记录了环电流区离子通量的演化过程,尤其是发生在磁暴恢复相期间的亚暴过程.我们利用中性原子成像仪50-81keV 和 81-158keV 能道的4分钟时间分辨图像的反演结果与环绕外辐射带(~ 6.6RE)的地球同步系列卫星(LANL-01、LANL-02、LANL-97和LANL-84)上SOPA 仪器的局地离子通量探测数据进行了演化时
会议
We investigate an event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lasmasphere and its effect on ULF wave generation observed by THEMIS satellites during three successive outbound passes.On September 13 2011 after a mo
会议
磁层亚暴是发生在地球磁层和高纬电离层夜晚面的强烈扰动,它是磁层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的主要响应模式,是地球空间最重要的能量传输与释放过程。磁层亚暴平均一天出现4-5次,每次持续2-3小时,在此期间,巨大的太阳风能量输入磁层,最终释放到极区电离层、热层和内磁层,其中强磁亚暴会引发严重的空间天气灾害,是日地物理和空间天气特别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尝试对40多年来强磁亚暴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的现状做一个简
会议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磁尾电流片中的强By 分量(GSM 坐标)在控制电流片的动力学行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大量的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工作中,By 分量都被人为简化为常数。对于电流片中(含强导向场的电流片)的强By 分量的实际空间分布特征目前还并不清楚。本文利用Cluster 多点同步观测,通过事例分析和统计研究,研究了磁尾电流片中强By 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在午夜区域附近,相对于电流片
会议
电磁离子回旋波驱动(EMIC)驱动的回旋共振作用一直被认为是辐射带相对论电子损失的重要机制.基于试验粒子(TP)模拟,我们针对平行传播的EMIC 波动计算了其弹跳平均的对流和扩散系数,并进一步与准线性(QL)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于典型的EMIC 波动,存在边界反射效应、有限振幅效应、相位聚集和相位捕获四种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它们依次发生在从小到大的投掷角范围内.投掷角平均后的有限振幅效应不会使得TP
会议
扁型电流片是一种典型磁尾电流片,分布在磁尾活动区,扁型电流片存在强晨昏磁场,晨昏向电流以场电流为主,而且主要以电子为载流子.观测和数值模拟显示磁尾电流片的导向场分布为钟型结构,在中性片最强,两侧逐渐减弱,午夜区最强.磁尾电流片导向场受行星际IMF By 的支配.观测统计表明,IMF By 向磁尾电流片的穿透系数约为0.7或更高.MHD 数值模拟显示,尾瓣中By 主要来源于向阳面的太阳风与磁层磁场的
会议
SI 是地球磁层超低频(ULF)波活动的重要来源.有报告指出大多数SI 引发的ULF 波事件出现在磁层日侧;在夜侧等离子体片中SI 何时以及如何驱动ULF 波活动仍不清楚.我们用THEMIS卫星观测到的13个SI 事件研究了夜侧等离子体片ULF 对SI 的响应.其中,只有3个事件导致了ULF 波活动.我们发现这些波的周期分别是3.3,6.0和7.6分钟.东西向磁场和径向电场的扰动表明波动的环形模分
会议
利用地面和空间卫星协同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8年1月12日的磁尾等离子体片超低频波事件,分析了波动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离散频率的磁力线共振现象 (FLRs)分别被THEMIS C,THEMIS D,THEMIS E (3.0-3.2mHz)以及地球同步轨道的GOES12(1.7-2.0mHz)卫星的观测数据所证实.卫星足点的地磁台站也观测到相应频率的磁力线共振特征.此外,午夜前到正午纬度范围分布的台
会议
We present the first simulation to examine effect of Z-mode waves on the outer radiationbelt electron dynamics.We calculate bounce-averaged diffusion rates in pitch angle and momentumand then use them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