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中脊玄武岩钙同位素组成:对古老海相碳酸盐再循环的制约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k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采自中央印度洋中脊(CIR)之上和之外的玄武岩(19-20°S)做了主微量元素及钙、铁、锶同位素分析。依据采样点位,将样品分为两组,分别为On-Axis组及Gasitao组。On-Axis组样品不均一,不相容元素相对于N-MORB显示不同程度的富集,δ44Ca为0.70-0.89,87Sr/86Sr为0.7029-0.7040,而δ56Fe在误差范围内均一(0.091±0.025)。相对On-Axis组样品,Gasitao组样品较均一,不相容元素相对于N-MORB显示轻微富集,δ44Ca为0.80-0.89,87Sr/86Sr为0.7028-0.7031,δ56Fe在误差范围内均一(0.082±0.023)。研究结果表明,钙同位素可示踪再循环碳酸盐对上地幔源区的混染,进而证明再循环碳酸盐进入地幔是全球钙和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为准确评价黑龙江省不同积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现状,选取32个代表不同积温带的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特性等指标进行测定,综合产质量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供试水稻品种综合评价情况,并以此据对水稻品种进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特性中前1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百分率为88.602,分别归纳为产量因子、营养品质因子、穗部性状与粒形结合因
会议
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湖南橄榄白榴岩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白榴石Ar-Ar年代学分析显示,该区橄榄白榴岩形成于中新世(~11Ma)。岩石主要由白榴石、橄榄石、辉石和少量霞石组成,缺少含水矿物。岩石具有低的SiO2(43.33-48.81wr.%),较高的Mg#值(57-65)和K2O/Na2O比值(1.28-1.84),接近原始地幔特征的Nb/Ta比值(15.2-19.4)
本文选取了米巴勒及麦嘎地区20件超钾质岩样品进行钙同位素测定,化学分离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仪器测试在Triton-TIMS上完成。实验全流程空白控制在40~100ng,国际标样数据与国外实验室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得到的超钾质岩δ44Ca=0.60-0.77,平均值为0.69,精度取标样外精度0.11(2SD)。超钾质岩δ44Ca值明显低于岩石圈地幔δ44Ca值,表明其源区必有低δ44Ca值的端元
从决策气象服务的定义入手,结合山西省决策服务中积累的经验,对如何提高决策气象服务能力进行了总结分析:一是决策气象服务专报高层领导批示,领导的重视使决策气象服务系统逐步完善;二是决策气象服务在重大突发事件决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三是始终把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服务作为常抓不懈的服务内容.力求在今后面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山西省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主动性、及
利用MODIS积雪产品MOD10A2分析了2000~2011年青藏高原积雪面积的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北半球积雪面积呈下降趋势,但是青藏高原2000~2011年最近的12年间积雪面积除了其固有的季节性变化之外,总体变化不是很明显,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从不同时段来看,2000~2005年积雪面积略有增加的趋势,而200
2010年12月2~4日新疆北部先后出现了入冬以来首场寒潮暴雪灾害天气,阿勒泰、塔城和石河子的部分地方出现暴雪,形成13~41厘米的积雪,降水量为12.5~26.2毫米,同时大部分地方日平均气温降幅达12~16℃.此次寒潮暴雪灾害天气造成塔城市33097人被困,裕民交通中断、停电、停暖,富蕴倒塌了10间大棚和50间房屋,受灾人口达3.5万人,使北疆的农林牧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带
利用气象站数据对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模拟结果在安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发现:RegCM4.0模拟结果对安徽省平均温度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式值与观测值接近;模式与观测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模式平均温度对由于南北纬度以及海拔高度变化导致的温度空间变化也有一定反映;模式平均温度在大别山区-长江以北地区与观测平均温度的相关性较好;不过模式在反映复杂地形下的平均温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局
本文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矿集区和铜陵矿集区以及文献已报道的沙溪地区,滁州地区和宁镇地区的与铜金成矿密切相关埃达克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开展系统的对比和分析研究工作,探讨长江下游地区含矿埃达克岩的成因。从早侏罗纪开始,中国东部逐渐成为活动大陆边缘伴随古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在176-156Ma,早期热的、以角闪岩为主易熔的古太平岩板片经历部分熔融过程产生大量富集铜金成矿元素的熔体,此时熔体量较大,板片
绝大多数斑岩铜金矿床分布在汇聚板块边缘。研究表明高氧逸度和洋壳部分熔融是控制斑岩铜金矿床形成的两个关键(Sun et al.,2013;Sun et al.,2012)。作为亲硫元素,铜金的性质主要受还原态的硫(S2-)的控制(Sun et al.,2004),而硫的价态、性质则受氧逸度的控制。矿床学家很早就发现氧逸度ΔFMQ+2是斑岩铜金矿床成矿的魔幻数字。发现其原因是硫性质在此氧逸度附近发生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