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鉴定及溶藻机理的初步研究

来源 :2006全国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药物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九届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eito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的杀藻物质作为开发海洋活性物质作为新型生物杀藻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提取、纯化和鉴定高效的宿主特异性细菌杀藻物质对有害赤潮有效治理提供可能.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对3株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溶藻作用的海洋细菌进行鉴定,并对它们溶藻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16SrDNA分子鉴定和生理生化分析确定:JM-1属于假交替单胞属(Pseudoalteromonas),DN-1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KSC-6属于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不同处理的细菌液的溶藻作用是不同的. 3株细菌菌悬液与胞外产物对A.tamarense均具有强烈的溶解作用,且溶藻效果相差无几,这说明3株细菌不需直接接触藻细胞,而是通过分泌胞外产物来实现溶藻,属间接溶藻方式;将3株细菌胞外产物高温处理,DN-1、JM-1处理液对A.tamarense仍具有很强溶解作用,而KSC-6的高温处理胞外产物溶藻作用不明显,这说明,DN-1、JM-1的主要杀藻物质具有热稳定性,而KSC-6的主要杀藻物质不具热稳定性.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从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 Halim)中分离纯化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PSP)的方法.用凝胶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等方法从人工培养的微小亚
很久以来微藻细胞外物质,成为植物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首次发现的微藻生物活性物质是由Harder发表的点状念珠蓝细菌研究论文中提到的从有机物中释放的有毒物质. 上个世纪
目的:为保护和利用我国东海微生物功能基因资源,选择能生物合成聚酮类化合物的Ⅰ型聚酮合酶(PKS)基因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研究不同海洋生境中PKS基因的分布情况. 方法:采集我国
RGD毒素肽是某些有毒生物唾液腺分泌物中特有的以RGD(Arg-Gly-Asp)序列为特征性模体(motif)的小分子量蛋白.其可凭借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特有的RGD分子序列而成为细胞外基质(ECM
石耳是一种菌-藻共生体系,在中医药中属药食兼用,为了分析和制备其活性物质,我们分离培养获得了一种新的蓝藻--石耳念珠藻(Nostoc Umbilicarium),对其生长特性以及光合色素相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分离提取是关键步骤之一.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但其含量低微,提取技术有很多,如沉淀、结晶、吸附、萃取和离子交换等.膜分离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常
由于获得大量新的微生物及从中分离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历史上曾被称为“生物沙漠”的深海惊天逆转而成为一种“生物多样化的雨林”。目前,关于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崭新生物活性
本文对从红树植物中分离到的141株内生真菌发酵液及发酵液乙酸乙酯抽提物采用改进的Ellman方法对其进行抗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发酵液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
本研究采用化学发光法对81株分离自深海污泥的真菌和93株红树林的内生真菌进行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筛选.结果表明,供测菌株中有7株深海真菌、1株红树林内生真菌对于活性氧具有清
对一株分离自深海热液口的古菌(Thermococcus.sp)菌株进行了生长特性和产α-淀粉酶的研究.该菌株是严格厌氧的球菌,直径为1.5~1.75 um.生长温度范围为55-94℃,其最适生长温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