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线智能疲劳监测系统

来源 :2011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ther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基于应变时程分析疲劳累积损伤的诸多方法存在的问题,对比疲劳表征参数与非热带树木年轮的相同特征,提出了一种用于结构局部疲劳监测的无线传感器及其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与集成方法,详细讨论了该系统的软件设计与仿真分析,并给出了系统仿真的结果;最后对所研制的系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无线智能疲劳监测系统具有采集准确、传输可靠、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简单实用等特点,适合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推广。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简述了光伏电池的类型,分析了当前太阳能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太阳能与奇瑞汽车结合应用的新方法,为未来的批量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用阳极氧化法在钛基体上得到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然后用电沉积的方法修饰上铜,再经过热处理得到铜氧化物修饰TiO2电极。使用X射线衍射(XPD)、扫描电镜(SEM)和光电化学等测试技术对膜电极进行表征的结果表明,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电极修饰CuO后可提高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修饰铜量的最佳条件是在-0.45V(vs.Ag/Agel)恒压电沉积200S,在紫外光激发下光电流密度可提高约6倍,在
为了改善α-Ni0.809Al0.191(OH)2.191-2x(CO3)x·yH2O的电化学性能,测定了添加不同量MnO2的铝代α-Ni(OH)2电极的恒流充放电和CV等。结果表明,掺MnO2 3wt%能与5 wt%CoO协同作用,改善了铝代α-Ni(OH)2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充放电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
本文报道一种新型高功率碱锰电池。其LR6型在1500mw2s,650mw28s,每小时10次,每天24小时,截止电压1.05v的高功率放电制度下,放电性能较现有市售电池提高超过60%,同时,其10欧连放等中小电流放电性能没有下降。该电池有效解决了碱锰电池在数码相机等新型高功率数码电器上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并兼顾了其在传统电器上的应用,是新一代高功率碱锰电池。
为了求解地震作用下大坝与库水的相互作用力即在耦合作用下的坝面上的动水压力,本文采用比例边界有限元与有限元的无缝耦合理论,针对坝水系统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鉴于库区的半无限特性,采用比例边界有限元的理论,可仅对坝水交界面的库区边界进行离散,并且能够方便地考虑库水的可压缩性以及库底和岸坡的吸收作用;而后对大坝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离散,通过作用在大坝迎水面上的动水压力来实现对大坝库水系统耦合运动的求解。数
干湿交替变化是贵阳地区泥质白云岩常遇到工程问题之一.通过开展干湿交替、浸水、自然营力三种工况条件下,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泥质白云岩试验研究得到:微风化泥质白云岩室内浸水试验、自然营力作用下湿抗压强度Rs随时间t以负指数函数形式衰减,衰减公式分别为Rs=57.36EXP(-0.0081t)、Rs=55.238EXP(-0.011t);随着岩石强度衰减,强度与含水率离散性有逐渐增大趋势.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通过设置不同的土工格栅数量及铺设位置,分析其对复合地基的沉降、桩土沉降差、桩土应力比、桩身轴力的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工格栅的张拉薄膜效应能有效地改善复合地基中应力的传递路径,提高桩土应力比、减小地基沉降量及桩土沉降差;与土工格栅直接接触桩顶相比,当其距桩顶一定距离(30mm)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随着格栅
本文揭示了不同粘粒含量的砾石土体失稳产生泥石流的过程与机理.粘粒含量过低(<2.5%)的土体无法产生泥石流,粘粒含量(>5%)的土体均可产生泥石流.粘粒含量适度(5%~10%)的砾石土体失稳产生泥石流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i)超渗产流、(ii)开裂、(iii)滑溜、(iv)大滑溜和(v)泥石流产生,并且泥石流过程最短、规模最大,不需地表径流侵蚀辅助,而且是整体启动产流的,故可称为土力类泥石流,即土
文章简述了现阶段有关冲刷监测的情况,并讨论了现有几种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然后提出一种基于DS18B20的主动加热式冲刷监测技术。在伴热带的表面等间距的贴上DS18B20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然后把恒温带和温度传感器用热缩管封装,经防水处理后制成冲刷传感器插入泥沙,根据热量在泥沙中和水中的传递速率不同以及达到平衡时的状态不同,可以很好地区分水和泥沙环境,也即是监测冲刷界面。把制成的冲刷传感器插入水和沙中测
沉积作用在湖泊的演化和消亡过程中至关重要,而泥石流的淤积作用对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构造断陷湖泊是一个普遍的环境问题.官坝河流域地质构造复杂,崩塌滑坡等物源较多,地貌起伏巨大,源区沟道两岸坡度(25°~45°)和沟道比降(83.33 ‰~463.88 ‰)变化大,夏季多暴雨,且前期降雨量对泥石流的暴发起着关键作用,故历史上山洪泥石流问题比较严重,每年都不同程度暴发泥石流灾害.通过对1957年、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