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的亮度隐喻表征及其对亮度知觉判断的影响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江苏省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Stroop 范式和破选法研究道德概念的亮度隐喻表征,及这一表征对亮度知觉产生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判断用两种不同亮度呈现的形容词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被试判断黑色不道德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白色不道德词的反应时,判断白色道德词反应时显著快于白色不道德词的反应时。结果说明道德概念与亮有隐喻联结,不道德概念与暗有隐喻联结。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分析探讨了一名4岁前无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狼孩”孤儿,在四岁时进入当地寄养家庭后的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机制。以研究对象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作文为文本分析材料,从文化心理学视角出发,以研究对象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研究对象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作为文本分析的两个整体单元,深入剖析了“教师世家”文化背景下的寄养家庭在文化熏陶、教养风格、具体教学方法、价值观建构等方面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份认同值得关注。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构建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新)身份的期待。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之前或在刚进城的短暂时期,对新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是模糊的,整体的,盲目的。他们的乡土认同在减弱,新的身份认同成为理想,他们都想有所突破。大多数人在进城之前的心情是兴奋的,激动的,充满了期待的。第二阶段:(旧)身份觉察。因为新的环境更能
自我评价即将自我作为认识对象进行评价。有关自我评价的最初研究一般认为人类具有普遍地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的需要和动机。跨文化研究兴起后,积极自我评价的泛文化性受到质疑,成为广泛争论的焦点。在自我评价这把概念伞下,研究者在大量研究中开发出多个相似却不同的概念,如自尊、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感、自我增强、自谦等。本文从这些相关概念的研究入手,对积极自我评价泛文化性的历史发展梳理后,质疑了“积极自我评价是否具有
在对人知觉理论中,刻板印象内容模型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一个理论。该模型提出热情和能力是评价认知目标的两个基本维度。这两个维度一般是互相排斥的,即被知觉为高能力的人或群体,通常被知觉为热情度不高;被知觉为高热情的人或群体,通常被知觉为能力不高,双高或双低的情况比较少见。虽然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自提出以来得到诸多跨文化样本经验研究的验证,但本文提出以往研究只能说明在非北美样本中确实有可能存在热情与能力两个对
自传记忆是个体对过去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事件的回忆,通常伴随着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的表述、情绪唤醒以及来自各种感觉通道的心理表象。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丰富的视觉表象可以提高回忆内容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详细性等,视觉信息的减少则不利于自传记忆的编码和提取,甚至导致情景记忆的缺失。但以往研究几乎都是以感知觉正常的成人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对特殊视觉经验个体自传记忆的研究。盲童由于视觉器官的损伤直接导致了视觉经验的缺
互联网的发展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为大家所关注的就是网络成瘾。本研究以312 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自我隐瞒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自我隐瞒影响网络成瘾的路径有三条: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自我
目的 儿童的风险决策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目前国内关于儿童风险决策的研究甚少。通过探讨任务框架和自信水平对于不同年级儿童风险决策的影响,以进一步考察儿童风险决策的发展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进行的启动研究已经证明,对于一个词的视觉词汇识别会受到其正字法邻近词的影响.先前有关汉字的启动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识别同样会受到其正字法邻近字的影响,但影响模式与拼音文字不尽相同.该研究试图在先前汉字启动研究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和控制,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和阅读任务,进一步探讨在汉字识别中,读音相同与读音不同的正字法邻近字对于目标字识别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该研究包括三个自变量:
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范式和启动范式,以道德概念词汇和包含道德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以被试的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通过相应的实验程序,探讨了语言理解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
前人关于前注意阶段汉语声调声学信息和音位信息加工的时序问题研究存在争议,主要分为以下两个观点:1.在言语知觉中,高水平的音位信息加工可以调节低水平的声学信息加工,声学信息和音位信息加工同时进行,相互影响.2.低水平的声学信息加工发生在高水平的音位信息加工之前,听者首先在右半球加工声学信息,然后在左半球加工音位信息.此外,语言背景是影响听者对声调感知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听者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