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清微量元素锶含量分析

来源 :第二届世界华人临床生化和检验医学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锶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能促进骨骼发育生长.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与长寿有关.锶在体内的代谢与钙极为相似,为研究儿童血中锶和钙之间的关系,我院对6-16岁儿童进行了锶检测:总计209例,男134例,女75例.其中6个月-1岁为10例,1岁-3岁为66例,3岁-7岁为70例,7岁以上为63例.
其他文献
3α-羟类固醇脱氢酶(3α-HSD,E.C.1.1.1.50)是睾酮假单胞菌分泌的多种类固醇脱氢酶的一种,可作用于多种类固醇基质,可逆地催化C类固醇3位羟基/酮基的氧化还原 .胆汁酸是3α-HSD的作用底物之一,临床上用3α-HSD作为工具酶来测定人血清中的总胆汁酸(TBA)浓度.目前,TBA测定中所用的工具酶3α-HSD均从睾酮假单胞菌直接提取而来.天然3α-HSD提取工艺复杂,为了和其它蛋白相
发现结构病已经100多年了,对其研究、控制、治疗的成功曾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1970年后的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出现了使之成为罕见病的良好趋势.但是80年代末期艾滋病(AIDS)的流行使结核病猛然复活,如今世界上有1/3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病),每年有800万新结核病患者出现,300
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作为一线抗痨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其耐药株的出现,特别是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结核病的治疗效果.耐多药结核病是指对2种或2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它成为人类消灭结核病的一大障碍.对于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一些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理与其体内存在某些耐药基因或缺失某些基因有关.本研究就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就PC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一种新的β-内酰胺酶(BIA),主要产生于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能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酶类(氨曲南),并被BIA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所抑制,ESBLs的产生和播散给临床感染的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质粒介导的ESBLs已发现110多种,根据亚型编码基因同源性不同分为TEM、SHV和非TEM三类,其中以TEM和SHV型最多见,多由经典TEM-1、TEM-2和SHV-
长期以来,临床上主要用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方法检测病原菌,但均不能达到快速诊断细菌感染的目的.常规PCR技术采用针对特定病原菌的特异性引物,由于临床病原菌往往不明,需要多种不同引物和扩增程序进行PCR扩增,亦难实现快速诊断.PCR-SSCP技术主要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利用该技术鉴定细菌虽有报道,但都限于临床菌株,未与标准菌株对照.本研究采用细菌共有的16SrRNA基因的保守区引物作为通用物,对几种常见
金属β-内酰胺酶(以下简称MBL)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泛水解作用的酶,产此酶的细菌可对β-内酰胺类的所有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采用简便、易行的亚胺培南-EDTA琼脂扩散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可以及时地筛选出产此酶的细菌,从而能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铅是以神经毒性为主的重金属元素,对中枢和周围神精系统均有明显而肯定的损伤作用.我院自97年8月开始增加了儿童血铅测定,至今共检测血铅6712人次,铅浓度>0.483umlo/L者1591人次.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人体内铅超过一定量后,会对健康产生危害.由于代谢和发育方面的特点,儿童对铅毒性特别敏感.儿童铅中毒也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为了解本地区儿童铅污染情况,对2003年1月~6月来我院体检的850例儿童末梢血铅含量进行了测定.
本文通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三组分别服用苯妥英钠、丙戊酸、海洛因的患者血清标本作血浓度对比分析,结果均呈正直线相关,通过对比分析评估荧光偏振免疫法在血药浓度监测/监用药物检测的应用水平.其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均具有较好的水平,又可实现快速全自动化检测的特点.是目前国内外在血药浓度监测/滥用药物检测中发展较快,应用越来越广的一项实用可靠的免疫学分析方法
铅中毒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儿童保健及儿科医疗界的广泛关注,儿童血铅水平达100ug/L左右时已能对儿童的智能发育、体格生长、学习记忆能力和感觉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铅能抑制血红素的生成而引起贫血,铅中毒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对儿童铅中毒的认识已经得到社会的重视,但其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尚未规范,缺乏客观依据,为探讨血铅、ZPP在儿童铅中毒时的价值,以及对红细胞参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