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神经肽Y、胃动力及体脂影响

来源 :第十届全国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近期慢性前列腺炎致病菌及药物敏感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消毒尿道口并排尿后取前列腺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57份标本中,阳性标本57份。阳性标本中,葡萄球菌占80.7%,其它G+菌占12.3%,G-菌占7.O%。葡萄球菌对19种药物敏感性较好的为万古霉素(92.7%)、替考拉宁(90.2%)、头孢唑林(75.6%)、美罗培南(70.7%)、头孢呋辛(6
目的:观察疏肝通络法治疗炎症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舍尼通,治疗组用疏肝通络汤,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比较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总显效率分别为77.5%、90.4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通络法是治疗炎症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病之一,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以进行性尿频、排尿困难为临床特点,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引起膀胱及肾脏病变,导致肾功能损害而危险生命,因此加强对本病的防治十分迫切。笔者应用中两医结合疗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取得较好的疗效,本观察采用补肾活血消癃汤与α受体阻滞剂联用,对肾虚血瘀型前列腺增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结果表明在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残余尿量和前列腺的重量、提高尿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均有较大的影响。该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易于反复发作,但由于病因复杂,导致临床分类、疗效令患者和医者均不满意。本文对其中研究较多的几种病因进行探讨。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目前常采用药物、射频、微波、热疗等方法治疗,但由于许多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自2002年5月起,使用自拟前列汤加毫米波前列腺治疗仪,治疗慢性前列腺患者40例, 通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比较,表明自拟前列汤加毫米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可以作为治疗前列腺炎的非手术疗法的常规治疗。
目的:调查中非共和国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乙型肝炎病毒病人的HIV、梅毒、HbsAg、HCV,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人群中HIV、梅毒、HbsAg、HCV的阳性率分别为16.6%(152/914)、4.6%(42/914)、5.9%(54/914)、3.5%(32/914);男性组HIV、梅毒、HbsAg、HCV的阳性率分别为16.3%(52/318)、5.7%(
尖锐湿疣{CA}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感染。鳞状上皮增生糜烂,出血。近年来患病者明显增多,年龄在20-4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的发病多有性不沽史,但也有患者通过浴巾,浴盆,内衣内裤等生活用品间接传染。被传染者病毒的潜伏期2-6个月。平均3个月。治疗尖锐湿疣攻克复发是最关键的问题。本文现将白介素II治疗尖锐湿疣静脉或肌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的治疗对比结果疗效进行总结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病和疑难病。其特点是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人自觉症状重,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尿路刺激症状群,盆腔肌肉的疼痛症候群,性功能及生育功能减退症候群等,严重影响着男性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心气不足,心神受扰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是关系到其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键。并从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上加以阐述,为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目的:丹参是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复方扶正化瘀方的组成药味之一,现代研究表明,肝细胞凋亡是促进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拟以TNF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和NF-B转位作为筛选模型,观察丹参化学成分对其影响,为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部分依据。方法:低浓度(1umol/L或0.2 Ug/ml)和中浓度(10 umol/L或2 ug/ml)丹参化学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B,二氢丹参
目的:了解上海市13家医院2007年早期胃癌手术情况及发展趋势;了解不同等级医疗机构检出早期胃癌的情况。方法:统计上海市6家三级医院、7家二级医院的外科手术例数、经手术证实的早期胃癌数以及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上海13家医院2007年共施行胃癌外科切除手术1500例,手术病理检查证实早期胃癌198例,早期胃癌手术率13.2%。其中黏膜内癌70例(35.4%),黏膜下癌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