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医学诠释“肾生髓”的科学内涵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lov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生髓"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组成部分,由肾生髓与藏精的内在关系、肾生髓与髓养骨、肾生髓通于脑、肾生髓生血几个方面组成.“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生髓,髓充于脊、骨、脑,则脊髓、骨髓、脑髓充足,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骨内藏骨髓,依赖于骨髓的充盈,提供其所需的营养。骨髓为肾精所化生,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修复,均赖肾精滋养。肾藏精生髓,肾精充盈则髓海得以充养,脑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精与血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肾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在不断的进步,肾生髓理论的现代研究也随之展开。本文研究中,目前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的有:肾生髓与内分泌关系密切、尤其是垂体一肾上腺轴之间的关系密切;肾生髓与免疫网络系统关系密切,补肾中药可以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肾生髓与骨骼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多系统的发育代谢关系密切。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不少学者开始把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延伸到了分子水平,从基因的调控和程序性表达、基因表达异常等方面,探讨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机体生理病理机制,阐释经典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其他文献
腹膜透析(PD)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尽管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发展和双联管路的应用使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但PDAP仍是目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住院率增加、退出、甚至死亡的首要原因。腹膜炎的影响因素有不规范操作、营养状况好坏、导管相关感染、致病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等,其故采用相应措施:强化患者无菌操作意识,全程管理和指导居家腹透质量是降低腹膜炎的重要环节、跟踪随访
腹膜透析(PD)作为一种对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有效治疗方式,正在国家医疗卫生层面和人民健康的战略层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PD导管并发症已经影响到PD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目前通行的PD置管术式有三种:开放性外科手术置管、经皮封闭穿刺置管和腹腔镜置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外科开放视野的置管术仍是最标准、常用的术式。任何一种PD导管并发症发展严重都可能导致患者退出PD。常见的PD导管并发症有导管
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在透析患者中发生率更高,既往称之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2008年国际肾脏营养和代谢协会(ISRNM)提出采用"蛋白质-能量消耗(PEW)"来表述CKD患者多种营养不良及代谢紊乱的状态.对腹透患者进行准确的营养状态评估对其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十分重要,但是至今仍缺乏理想的单一指标判断PEW并反映病情转归,需要结合病史和检查中主观全面营养状态评价、生
比移植血管瘘和内瘘更高的感染率是导管应用的主要限制.感染是导管移除和发病率的第一位原因,包括出口感染、隧道感染、菌血症,其治疗方法取决于感染的性质.近几年来,关于透析导管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国内、外均己颁布相应指南,这些指南均对透析患者血透导管感染的评估、诊断、预防、维护和治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分类和正确选择、插管部位
"肾为先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是中医学肾之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学说的构建至今对研究肾之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多年来,现代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地探讨,传统中医肾之藏象学说内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干细胞具有肾精的属性;肾脏合成活性维生素D与肾主骨;肾脏合成促红素与肾藏精,生血;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肾藏精,主生殖等。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解释五脏关系中心与肾的生理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及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相交"的中医内涵得到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如何用现代医学诠释中医"心肾相交"的科学内涵,本文将通过文献复习,从中医"交通心肾"法治疗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syndrome,CRS)的角度,初步诠释中医"心肾相交"的科学内涵。中医学中无CRS病名,根据CRS常见临床表现,中医
猪苓汤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篇,由猪苓(去皮)、茯苓、泽泻、滑石( 碎) 、阿胶五味药物组成,具有利水,养阴,清热的功效,传统用于水热互结证的治疗.该方为后世开创滋阴利水治法的先河.方中以猪苓,茯苓渗湿利水为君;滑石,泽泻通利小便,泄热于下为臣,君臣相配,既能分捎水气,又可疏泄热邪,使水热不致互结;更以阿胶滋阴为佐,滋养内亏之阴液.诸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使水气去,邪热
肾气丸一方,最早见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该方由干地黄八两、薯蓣(上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八味药组成.诸药配伍,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有泻有补,阴阳并补,实有“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之效。本方配伍特点可归纳为:阴阳双补,而以补阳为主,以生肾气。现代医家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对此方进行药味加减用于治疗多种病症,涉及内、外、妇、儿等多
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有效指导着临床应用.本文从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干细胞等现代医学生物知识诠释了肾藏精的科学内涵.“肾主骨、生髓”,先天之精与干细胞直接相关,干细胞具先天之精的属性。针对肾阳虚证进行病理学研究,可发现免疫器官超微结构的破坏,说明肾藏精功能受损,出现肾虚症状,进而免疫器官发生变化。肾藏精的现代实质在于局部微环境依赖的干细胞自我调控系统,受以性激素系统为中心的全身
"肾主骨"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医家所熟知.尽管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脏"不完全一样,但是中医"肾"丰富的内涵,对现代肾脏病领域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肾主骨"藏象理论已部分得到现代生物学的证实,本文综述了"肾主骨"理论的现代医学证据:肾与骨在发育学上是同源的;通过肾小管对钙磷的排泌和重吸收,维持机体钙磷稳态;肾脏通过活化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和骨的生长发育;肾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