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治疗心梗后心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暨第二届中国微循环学会痰瘀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9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观察鹿茸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鹿茸可降低血清ALD, Ang Ⅱ浓度,提示鹿茸可能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从而治疗心衰,ACEI类似。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中医心肾相关的理论,提示应用鹿茸从补肾阳壮心阳的角度治疗心肾阳虚心衰患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本科收治的1例急性儿童百草枯中毒突发高热昏迷的患者,指出该病例具有如下特点:(1)患者年龄小,服毒量大;(2)早期救治相对及时合理,器官损伤较轻;(3)患者中毒18天后突然出现高热、呕吐、抽搐、昏迷等症状;(4)经再次给予激素治疗及抗感染后,患者迅速好转。以上特点提示,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高热昏迷,可能与早期应用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肾上腺分泌功能受到抑制有关。患者突然停用激素,在
针灸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素问》,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因其操作简单而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选择合理的介入时机则是决定其疗效的关键之一.本文旨在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特点,指出针灸治未病是一种整体协调性的干预方式,以针灸为本,在适宜的时机,通过鼓舞正气、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是通过调动内源性的防御保护机制来预防疾病,产
在国家政府一系列大力扶持中医药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春风下,随着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深入和健康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学术传承与创新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秉持着开放与包容的原则,中医治未病的学术发展要做到中医学科内部相互融合、中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学术与产业紧密结合三方面.
目的:研究新入职大学毕业生的睡眠质量客观测评与SCL-90症状自评结果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CPC睡眠质量测评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61名新入职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睡眠质量与SCL-90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新入职大学生睡眠质量差的有28人(46%),SCL-90评分显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30人(49.18%),其中睡眠质量差的28人的全部存在心理健康问题,SCL-90各因
中国文化儒道二家之学为两大主流,直至后汉佛法陆续输入,儒道佛文化分别从不同角度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提供了智慧与养料.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的养生学术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纵向的陈述和横向的比较,梳理博采儒道佛众家之精的中医"治未病"文化价值,进而让更多的年轻学者认识到实欲医者兼修文化,自能于医学登峰造极之理,从而传承、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促进中
平乐正骨是一个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疗经验丰富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其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发展而不断丰富.平乐正骨第7代传人郭艳锦、郭艳幸教授在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中不断深化对平乐正骨的认识,提出了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并作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符合社会与医学的发展."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些中医名言反映了肝脾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肝脾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
中医“治未病”提倡预防保健要围绕健康这个中心,动态调整、主动养生。由于对抗治疗不能治愈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反而使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以及所带来的沉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了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连续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以及对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和老年病等的防治与日常饮食起居思行等大
中医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的基础,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入手,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论述其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及防治要点.
中医由于其独特的辨证论治理念,治未病的思想,擅长调理及注重养生的观点,在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中逐渐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中医治未病思想符合现代医学潮流。中医治未病当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辨证,从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多方面量身订制预防策略,真正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衣食住行皆是养生”,这句话寓意深刻。《黄帝内经》言:“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