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思想中的矛盾与德国人的性格

来源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五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路德思想中的“矛盾”现象是研究他的学者或多或少都要提及的问题,但深究这背后的意义的学者并不多,所作出的解释让人感到满意的则更少。本文主要采用西方,特别是德国的一些著名学者的看法,从德国人性格的角度来看路德思想中的矛盾,把路德看成是德国人的性格的一个典型,以深化对德国人的理解。随着中国与西方交往的深入,对他们的认识如果再停留在“西方人”的层次上,已经远远不够了,本文希望在这方面做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其他文献
学界对于清代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历史,大多关注于移民的时间、人数及分布诸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海峡两岸乡族间的移民模式,却较少涉及。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海峡两岸民间文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收获不少。新近发现一批清代泉州府晋江县与台湾嘉义县蔡氏家族的家族文书,对于探究海峡两岸间的移民模式,特别是那些以农业开垦为目标以及以经营海峡两岸间的商业经济为目标的不同移民模式的差异,很有帮助。
2003年史乐民(Paul Jakov Smith)、万志英(Richard yonGlahn)等美国学者提出,在唐宋变革和晚明清繁盛之间存在所谓“宋元明过渡”,但其编著的论文集内又有坚持此过渡说和以江南为中心连续探讨中唐至明清社会演进等不同看法。近年,笔者也曾撰写《元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和《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二文,论述了与其类似的问题。萧启庆、王瑞来则相继论及南宋、金、元南北
本文通过揭示民本思想与早期王制的伴生关系,证明现代学术界所说的“民本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五帝传说中的民本思想资源当谈论政治理念的历史渊源时,中华先民总是追溯到三皇五帝。其中一些内容不仅为后人论证民本思想提供了资源和依据,也极有可能就是民本思想的滥觞。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有一句著名的话:“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常常被今天的学者用来说明封建社会的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必然要转向土地和农业。长期以来,在明清经济史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商业利润的去向有窖藏、奢侈性消费、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宗族活动、贡献给封建政权、转化为土地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其中大部分转化为土地资本,另有少量转化为产业资本。这种现象被称为“商业利润的封建化”。有的学者更引用明
古代中国人在谈到国家政治的时候,“天下”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字眼。什么“有天下”、“亡天下”、“天下大治(或大乱)”、“天下有道(或无道)”、“平天下”、“天下服”、“天下已定”、“王(读去声)天下”、“天下之民”、“天下苦之”等等。一般说来,这个“天下”就是指王或者皇帝统治的范围,表面上看,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全国”。前辈的学者大多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讨论西周春秋时人们的天下观,例如童书业等先生
笔者曾撰文提出:现在的社会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到数据化文献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做好应对。所谓数据化文献时代是与传统文献时代对比而言的,传统文献时代是以有形文献(如甲骨文以甲骨、金文以青铜器、书籍以纸张之类)作为主要传播手段,因此研究者只能依靠眼看手记的手工方式来进行学术研究,而数据化文献时代则主要以无形文献(文字的数据化)作为传播手段,研究者依
地图是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汉高祖入咸阳,萧何先收秦图籍以知天下阨塞广逺:淮南王刘安击闽越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后汉时,南匈奴求内附,窑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唐平西域,高宗遣使分徃康国、吐火罗访其风俗、物产,画图以闻。北宋嘉祜元年,辽萧扈来贺正,言阳武寨、天池庙侵北界,诏馆伴使王洙持图道本末。由此可见,地图与国家的军事、政治、外交关系密切,地图之得失,常关系土地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代,又得以进一步的实行与发展。以秦、齐、楚、韩、赵、魏为首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些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上大都采取了县与郡的组织形式。随着县的设置日趋普遍,原来不成体系的小乡聚也并合为县。边地的郡由于日益繁荣,郡下又分设县,于是以郡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已现雏形。郡、县长官都由国君任免,不得世袭,郡县领域都由国君控制,不作封赏。这样,以郡县制
军备控制与裁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法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目前国内的世界历史研究领域却几乎是一个空白,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成果太少、与国家需求脱节等不足之处。然而它对世界史研究又具有填补空白意义、学科建设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因此,宏观上确立它的地位、构建一门新的学科,创新研究方法就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近代早期英国领主对农民实施控制时,常常借助原本属于封建社会的工具,如庄园法庭、土地保有权等,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认可领主的控制,他们希望在某些时候获得领主的帮助。两者的关系呈现一种稳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