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型”为启示的当代乡土民居“模块化”设计——记四川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地震灾后重建方案设计

来源 :全国“乡土建筑的评估与保护”学术研讨会暨2009建筑史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方案设计,主要讨论了乡土建筑营造中的“原型”观念,及其以此为启发的当代乡土民居“模块化”设计。
其他文献
随着测绘行业向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转变,以及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推广,测绘成果表现出新的内容和特点。构建虚拟地理环境,对于集成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在地理信息和用户之间进行管理、表达、理解与交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利用测绘成果基于ArcGIS平台快速构建虚拟地理环境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中国与欧洲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千年文明。而当前两地在建筑创作和文化保护上却有着十分迥异的现状。现状的不同源于经济基础和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决定的对于建筑中文化特色重视程度的不同。展望中国建筑与文化的未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建筑中文化的表达与传承也将越来越重视,建筑界的文化复兴也将随之而来。
本文对徽州和江南两种不同的滨水历史聚落进行了比较研究,阐述了临水而居与枕水而居的滨水聚落组织形式,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聚落空间及景观特征的差异。
湖湘地域性格很重要的一个成因是其地理气候环境。在一定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这种群体性格必然体现在本土的建筑中。以岳麓书院为例,通过分析地域的自然条件、性格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加深人们对建筑的建筑的地域性与场所感的整体认识,希望人们能根据具体条件建造出真正适宜其时其地其人的建筑。
本文通过对辛亥革命时代的两处纪念性建筑: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历史沿革、建筑成就、地域性建筑文化内涵的解读,诠释了上世纪初建筑前辈们以开拓、进取、探索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惜的带有中国民族精神的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发掘,弘扬它们的文化价值。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并应用于新时代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中。
本文从上甘棠村所具有的文化、自然、历史、地理等诸因素着手,深入研究上甘棠村的聚落格局及氏族文化脉络。
余家大院是徐州地区现存的传统民居代表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余家大院的历史演进过程和余家大院的现状情况;其次从院落布局、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了余家大院的院落特色;最后从建筑的形态、结构、材料、布局等方面分析了余家大院的建筑特色;从院落和建筑两个方面总结了余家大院的地域特色。
乡土建筑群落的价值在人们与建筑发生实践关系过程中得以体现。建筑群落自发特性和附加特性是人们对其价值认知的基础,其附加特性是不断累积和扩展的,并带来建筑群的价值变化。对乡土建筑群的保护实践是改变其特性的过程,往往受到了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因而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士在实践中需要对建筑群建立正确的特性分析,这不仅对于深化保护工作的内容,更能通过传媒对建筑群落保护的大众价值认知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保护工作走向
本文在社会学与建筑学的交叉视野下,对两学科中乡土聚居研究进行了历史性的理论诠释,并分析了乡土聚居在两学科内的研究背景和相互联系,试图阐释社会学与建筑学研究乡土聚居的理论框架,从而由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等因素把握乡土聚居发展变迁规律。
目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中国,建筑耗能已逼近社会总耗能的30%,既有和新建建筑中,高耗能建筑分别为99%和95%。,建筑节能迫在眉睫。保温节能对建筑物至关重要,其核心问题就是保温材料的选用。近年来,聚氨酯是一种重要的、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其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建筑业的应用。随着当今世界各国有关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能源消耗的各项法规越来越完备,要求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