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单双频地基GPS大气水汽遥测试验与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夏季,北京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国家卫星气象研究中心合作,利用10台双频地基GPS接收机组成北京地区GPS-MET遥测试验网,联合开展了2000年夏季北京地区双频地基GPS遥测大气总水汽含量的科学试验,通过研究,初步取得了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在此试验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到利用单、双频地基GPS接收机组网进行大气水汽监测,具有大幅度降低硬件建设投入成本,提高监测网性价比的优势.因此通过与北京气象局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U.S.A)合作,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依托北京市政府正立项组建地基GPS监测网的外部资源,在北京天气敏感区开展了利用单频与双频地基接收系统联合组网,监测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水汽演变信息的科学试验.旨在充分兼顾科学研究目的与业务需求的原则下,研究利用直接的大气水汽监测结果,以及通过地基GPS遥测资料在3DVAR数值变分同化与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中的应用,提升2008年北京奥运精细数值预报、北京市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技术支持能力的方法.本文对北京地区单双频地基GPS大气水汽遥测网布网依据、单频与双频地基GPS遥测数据解算技术应用、GAMIT和Berne地基GPS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应用、远程遥控GPS数据采集与通讯系统、资料分析与数值同化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其他文献
本文用MM5中尺度模式模拟了2000年7月、8月中几天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演变过程,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的提供的XDD03A地闪资料与雷达、降水、卫星云图及对流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地闪与强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分析还表明,闪电活动的位置、频数和极性与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采用模糊推理方法,在传统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观测事实和分类经验,建立了卫星云图上云的定量化模糊推理分类模型,对卫星云图上四种常见云系进行了诊断识别和分析讨论.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模糊推理方法在定量性、客观性和自动化等方面优于传统的卫星云图目视判读方法,在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处理和天气预报等领域有较好的实用意义.
人工增雨防雹在近些年为防灾减灾作出了卓越贡献,随着防雹规模不断扩大,科学、高效的作业等信息的管理越发重要.本系统通过INTERNET网络技术实现分布式数据库运用,实现了地县人降信息的传输和本地信息分析处理,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在曲靖市投入业务使用两年来效果良好.
本文提出了云南运用C波段多谱勒雷达和雨量计联合估测面雨量的业务系统实现方法,利用自动气象站测的雨量精度来订正通过质量处理的雷达回波强度值,反演雨强,再利用回波强度反演大面积定量降水,通过雷达探测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分布确定面雨量.对估测面雨量产生的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在不可控制的误差中,降水粒子的相态是产生估测误差的关键因素.
本文利用天山山区2001~2002年6~7月31次较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实况资料和20个降水日的28例云系的711数字化雷达资料,对天山山区夏季有利于人工增雨的气象条件,雷达回波资料及探空资料进行分析,摸清了影响天山山区降水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各种系统下降水回波源地、性质、变化、移向移速等活动规律,并规纳出了相关雷达回波参数和判据,为今后山区高炮一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本文采用喷洒液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对2002年12月13日一次冷雾进行人工引晶催化试验,催化后在影响区产生了降雪,并提高了能见度,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今后的进一步人工消雾试验奠定了基础.
本文给出了陕西春季(2003)层状云降水雨滴谱部分特征,这些特征与降水天气系统密切相关.降水产生于混合云,各层系统配置适当,有较厚冷层云和相接的暖层云,雨滴数浓度大可达103/m3,雨滴谱较宽可达0.32cm.反之数浓度较小(102/m3),谱较窄(0.22cm).其中直径0.1cm以下雨滴谱约占总浓度的80%以上,而对雨强的贡献小于20%.0.1-0.2cm雨滴是雨强的主要分量,它平均占48%-
本文利用雷达观测等手段,做好对冰雹云的提前识别、预报,通过信息网络和甚高频通信等,打破地域格局,形成联网作业,直接对各个作业点下达作业方位、仰角、用弹量等量化指挥指令.并实时进行跟踪观测,及时下达订正量化指挥指令,从而科学有效地提高防雹作业效果.
本文应用1998年6月中旬的观测(分析)资料,对1998年6月16~17日暴雨时段的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的形成与维持进行了诊断分析,确认了暴雨发生时期梅雨锋结构的一些普遍特征,如,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θse锋而不是温度的强烈对比;梅雨锋区是一个低层正涡度带以及风和水汽的辐合带等.同时揭示了1998年6月暴雨时期梅雨锋结构的典型特征,即:锋区从近地面可伸展到600hPa层(一般认为梅雨锋只存在于800h
本文运用非静力的中尺度模式PSU/NCAR的MM5V3,对影响我国北方一次非汛期大暴雨过程实例,进行了三重嵌套模式区域采用若干不同降水方案,特别是采用显式微物理方案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若干组合的对比试验,在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的同时,揭示了物理耗散技术正是通过将模式水平扩散方案纠正到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框架而使该中尺度模式的模拟精度和模拟质量获得明显提高的物理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