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之行--嘉道年间谢兰生的罗浮山旅行及其相关创作

来源 :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ge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谢兰生《游罗浮日记》为中心,探讨清嘉道年间广东籍文人书画家谢兰生的罗浮山旅行及其相关创作的问题.本文根据存世的诸家罗浮游记以及山志、绘画,首先谈论了宋代至清初的罗浮旅行情况,指出前入旅行中"重罗山而轻浮山"的特点.接着探讨罗浮山旅游资源(尤其是浮山)在嘉道年间的开发问题.其后讨论谢兰生罗浮之行中的交通工具、路线,清代文人如何品味山水.最后还讨论了谢兰生关于罗浮山的诗画创作情况.
其他文献
近世以来,画士群体的形成,与治生有密切的关系.画士的职业伦理从明中后期以来,经历了"内儒外商""内商外儒"的演变,治生成为这种演变的直接原因.不过,从伦理道德的底线来讲,近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公立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研究、教育等职能将无法满足国家、社会、民众及自身发展的时代需求.现代公立博物馆应顺应时代发展,
公共文化以非营利性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层面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不过,在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的当下,公共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相应的文化基础设施有待
明代文人崇尚复古之风,文徵明集前代大家于一体,其诸多作品皆有体现.本文通过以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作为切入点,将其与王维的《辋川图》相比较,考察明代绘画承传
清中期以来,广东经济渐趋繁荣,古书画鉴藏之风兴起,藏家辈出.佛山吴荣光(1773~1843年)精书法,善鉴藏,是广东鉴藏之风的先行者.在仕游天下的同时,吴荣光利用特殊的身份,与博雅
明代嘉万时期,崇奢黜俭的社会风气与有闲阶层的长物之好为书画消费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人情往还与雅贿成风又产生出更多的购买需求.有闲阶层更是把庋藏书画看为区别于其他
作为注重情节与叙述的纪实性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因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备受关注,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延展,尤其是在
电影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见证电影“潜力”,认识电影功能的历史.从简单记录现实到批判社会现象、表征民族文化,电影的确在不断的创作和接受中向社会释放着令人惊讶的文化
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牺牲之后,20多年隐居在家乡和州迢迢谷.而1666~1668年,他以北京为中心,进行了三年的北游.从其《馀生诗稿》可知,1666年是其生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观画"一词,唐代文献已开始提及,在宋元文献中意义有所延展和改变,但"观画"图像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第五出《画遇》插图,正是一幅典型的"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