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策略初探

来源 :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单纯的保护已没有意义了.古建筑需要的远不止是单一的对现状的保存,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展示与利用。对于唐大明宫遗址中的丹风门遗址更是如此.首先,它作为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遗迹,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以作为科学研究的直接资料.其次,作为西安地区富有代表意义的古代城门遗址,它应得以充分的展示,以彰显西安特有的唐风唐韵.最后,作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入口,它担负着一定的实用功能,必须加以妥善的利用。本文所论述的丹凤门遗址保护方式,以保护、展示、利用为目标,针对遗址的"真实性""标志性"和"纪念性"提出了"覆土回填"与"符号复原"的保护展示方法,最大限度的保护了遗址,同时也给于它充分的展示空间,并对其加以利用。力求使丹风门成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的大门.
其他文献
在对保定淮军昭忠祠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描述了建筑群的区位、历史沿革及建筑布局的概况,并就保定淮军昭忠祠建筑群选址特色、祭祀文化及建筑文化特色做出了分析,最后针对该建筑群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一方面,中国的城市普遍出现了特色危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的现代建筑能耗严重,节能形势非常严峻.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地方建筑低技节能的设计策略对当今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这两个层面进行解析,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路.
意象图调研是城市环境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纳入城市设计的前期调研工作之中.本文通过调研了解城市的结构特征、识别特征、识别要素,从而对城市环境形成客观评价及改进建议,了解特定文化群体的活动范围,形成易识别的城市环境.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通过对认知地图的研究,可以了解使用者对城市环境的反应及评价,分析影响城市环境意象的各种环境因素,了解使用者对城市环境的真正需求,并为西安城市环境的设计及改造提供有
中国古典园林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动力,使中国古典园林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总结当时同林艺术的时代特征,对今天园林事业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镇远青龙洞属于审美体验型文物建筑.整个建筑群与石崖、溶洞、古树、藤萝融为一体.青龙洞的建筑与环境高度融合形成中国南方山地建筑独特的美.它的文物建筑本体、所依附的岩土山体、石刻题记、周边环境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审美体验的特色.在保护规划中,通过完善青龙洞丰富的审美形态、恢复文物载体的自然形态、调整文物环境的整体形态以及创造审美体验的多种方式四个方面的规划,可以使文物建筑得到很好地保
本文基于产权制度的视角,对旧城更新中遗产保护"生"与"死"的规划设计制度进行了反思与置疑,揭示了我国目前遗产保护规划制度中的众多缺失:从规划设计的方法而言,存在着调研制度、评估制度、设计制度的种种缺失;从其制度变迁而言,其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控制制度层面上的漏缺的历史渊源在于孤立的遗产保护模式;从其学科领域而言,单一的建筑学科下僵化的思想是促使保护规划设计制度与现实发展需求的背离的更深层次原因;而从
青海省喇家遗址保留了4000多年前地震、黄河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是极为罕见的史前灾难遗址.目前已发掘的房2329遗址、墓17及齐家文化祭坛、房15遗址均露天保护亟需建设永久展示建筑.针对遗址现状,尝试采取保护性覆盖的模式保护已发掘遗址,可概括为两类保护模式:一类为仅覆盖遗址部分的保护方式,展示空间不做覆盖处理,适当建设遗址周边围护结构和构筑物;另一类为覆盖整个遗址,建设展示保护厅的保护模式.论文结
古遗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特别是那些在社会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价值突出的古代城市遗址.在漫长历史变迁中,这些古代城市遗址与相关背景环境之间逐渐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价值整体.在当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它们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人地关系异乎紧张的中国,一方面,我们必须解决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和濒临消失的危机,使那些具有卓越价值的重大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刻不容缓的
榆林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台下有长城沿线上著名的红石峡摩崖石刻、款贡城遗址、易马城遗址等.本文重点阐述了镇北台保护规划中运用整体性保护的规划理念,即文物和其他相关遗址的整体性,文物和背景环境的整体性,文物和所在区域城市规划的整体性,文物和现代生活的整体性,以此有效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在对喀什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就喀什市面临的一些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现象进行概述,提出问题,最后对当地文化保护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