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成机制、特点与风险防治

来源 :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_t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官民矛盾、社会阶层与群体矛盾、改革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矛盾,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发酵,导致网络上关于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讨论十分频繁,网络舆论非理性、情绪化话语表达蔓延,容易引发舆论风险和危机.本文针对当前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特点,探讨当前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网络舆论新特点,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分析此类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以及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网络舆论风险及其治理措施,对于如何预防和监控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网络舆论风险、维护网络舆论安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数据新闻、图表新闻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新闻图表.本研究采用实验心理学眼动追踪技术,考察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界面下,传统报纸新闻学"一图胜千言"的图表理解效果是否成立.根据图表理解理论的MMII模型,对35位被试进行预实验、前测、正式实验和后测,被试者扩展至大学生以外的职场人士.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阅读中新闻图表比文字信息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新闻图表的认知加工负荷与文字相当;就阅读理解效果
信息化时代,各式各样的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可谓无孔不入,持续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女性而言,媒介中"瘦"的形象正在改变着她们的审美价值与自我要求,众多学者对此话题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探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中"理想瘦"形象的接触对于女大学生的自我身体意象的影响,弥补了在新媒体领域的研究空白,并丰富了该研究议题中"理想瘦"形象与自我身体意象的内涵,对于之后的研究有一定理论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卫报》数据新闻的经典实践,探讨保罗·布拉德肖(Paul Bradshaw)双金字塔结构中的传播正金字塔,并提出完善该理论框架的合理建议.以《卫报》数据新闻中的部分报道为样本,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具体分析了构成该传播正金字塔的六个元素(可视化、叙事化、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可应用化)在数据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合理性,并根据统计结果,重新排列了该金字塔结构中不同环节的位置.
数据新闻的本土研究肇始于国内学者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学理想象.本文对2013-2018年国内外数据新闻主要研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问题上,国内研究中最常出现的共现关键词为"大数据""可视化"等,这与国外研究中最常出现的共现关键词"开放数据""计算传播学"区别明显.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中的定性研究远高于定量研究,而国外研究为定性与定量并重,且重视基于受众分析的问卷调查法.学科对话方面,
通过对国内25种新闻传播类专业核心期刊2013-2017年间发文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研究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学术研究热点及基本趋势,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跨学科与跨领域研究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总体呈上升趋势;"新媒体"是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热点;"融合""转型""创新"是传统媒体研究的三大关键词;基于这三大关键词的相关技术支撑研究以"大数据"研究最为热门,大数据学术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显著递增;新闻传
本文研究了一种全新的人类传播范式——基于皮层脑电的脑机传播范式.本文从范式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厘清传播范式,深入考察了基于皮层脑电的脑机传播范式的运作机制及其范式特征.本文尝试了从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科学的交叉视角来解析这种全新的人类传播范式,指出了该领域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新闻传播教育需对接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需求.既要夯实专业基础,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础,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基础,又要培养新媒体、全媒体人才,还需把新闻教育扩展到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有各种专业背景的新闻与传播人才,扩展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输送有新闻与传播专业能力的人才,扩展到全民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这都需要进行通识教育,并根据数字化发展的新环境、新条件,改进教材和教学方法,在体制上重视和保障教
随着教育部门"减负"措施的不断实行,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参与逐渐从学校转移至校外教育机构,从而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教育机构增负的怪象.以"学而思"为典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吸引大量的家长和孩子前往报班的同时,其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家长的质疑.家长陷入了课堂上做笔记,回家再教孩子的怪圈.教育学界将家长参与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与实践定义为"家长参与",家长深度卷入子女在学校、家庭甚至是校外的教育活动中.本文沿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也不例外地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而对比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儿童,发达地区的儿童在使用新媒体技术获取知识方面表现出了比落后地区儿童更高的主观能动性.为此,笔者在上海一所学校开展了为期21天的实验,旨在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增强获取知识的内在动机.
面对当下政治多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客观现实,传播权力的多中心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受众主导化已经使得以往只要实现主体间理解就能形成共识的逻辑假设不再成立.而在对"我能理解,但未必同意"这一传播困境的研究中发现,作为理解与共识之间的中介变量,常识由于不能从物质生产方式层面对背景知识进行反思批判,因此经常自发将伦理—政治商谈还原为实用商谈向度的政治考量,从而阻碍共识形成.而如果想要完成从常识向共识的转换,就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