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e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和评价人工血管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4.1~2015.4采用人工血管(长度4cm~12cm,5mm~6mm)修复四肢血管损伤10例患者11条血管(股动脉腘静脉各1条,腘动脉9条),其中动脉10条,静脉1条,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血管危象7例,经血管探查及介入溶栓等治疗再通,仍失败者行截肢3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椎体血管瘤患者12例,予以单侧或双侧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3~66岁,平均55.3岁.术前均有缺切患椎疼痛,影像学检查(CT及MRI)排除转移瘤等,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无缓解.术前及术后分别测量病椎高度,对其术前、术后疼痛进行VAS评分和O
目的 由于近年实施SPR术后患儿的双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不够理想,为了能够提高患儿的预后效果制定出专门针对脑瘫患儿术后的系统评价,实施后效果较常规方案效果更理想。故探讨实施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手术术后患儿实施功能康复训练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通过Enneking下肢功能评价表评价术后脑瘫患儿的下肢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突出近中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行相邻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11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以及颈痛 VAS评分,评估手术临床疗效,并通过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定置换节段、上下相邻节段和C2-7颈椎活动度。
Purpos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cervical compressive myelopathy with Open-door laminoplasty or French-door laminoplasty.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2014年,应用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186例,其中男81例,女10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双侧11例,占6%。其中初次发作29例,局部封闭治疗后复发159例,占85%。小针刀治疗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手掌面向上放在治疗台上,腕部垫以软垫。
目的:研究柚皮苷(naringin)对去势大鼠骨折愈合中血管形成(angiogenesis & neovascularization)的影响,从血管化角度研究柚皮苷对去势大鼠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选用72只健康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去势处理,去势8周后进行胫骨中上1/3横行骨折造模并随机分为高剂量组(300mg/kg,High)、中剂量组(100mg/kg,Midd
目的 探讨腰椎疾病术后脑脊液漏的不同处理方法及其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30例施行腰椎疾病,术后4例合并脑脊液漏,通过对经过3种不同方法处理的脑脊液漏的病人做好病情观察及相应的体位护理、切口及引流管护理、心理护理。结果 本文4例合并脑脊液漏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均获痊愈。
目的:采用骨阻挡术治疗腓骨肌腱滑脱,通过术前术后比较了解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1-2014.6我院收治疗的腓骨肌腱滑脱患者6例,平均年龄24.6岁,所有患者采用骨阻挡术进行治疗,评估比较术前术后的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骨不愈合及滑脱复发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的79分恢复至术后的92.5.
A series of novel electrospun PEG/PLGA nanofibrous scaffolds were fabricated and studied in this study.
会议
Objective: Salvia miltiorrhiza,a well-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s commonly used to treat some neurological diseases because of its anti-oxidative,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poptotic prop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