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溪医案》学术思想浅析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ehu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医家徐大椿所著《洄溪医案》,收载各类病证56种共92案.虽每案短小,对方药的叙述也并不详尽,但体现了徐氏强调辨证,寻本溯源,尊崇经典,善用古方,重视胃气,慎用温补,治法用法灵活变通的学术思想和高尚的医者情怀,对后人颇多启示.
其他文献
李可先生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尤其对于肿瘤这样的医学难题,李可有着自己的治疗思路.李可认为,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阳化气,阴成形,阳气不得输布,阴寒凝聚是肿瘤的基本病理基础.温阳散寒是基本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继承发扬李呆的脾胃论,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后常见病如产后腹痛、咳喘、头痛、小便频数、便血等,具有丰富经验,值得借鉴.
张简斋是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金陵医派的奠基人.笔者研读《张简斋医案》,对其用药特色进行探析,发现张简斋临证重视药材修制拌炒,权衡损益药物气味性效,借助药对各取所长,协同增效,确保用药的可靠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喜用鲜药,擅用风药,重视脾胃通和,师古而不泥古,其多样化的药物剂型、不拘一格的煎药方式、早进晚服分时而治等独到观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对于当今中医临床拓宽思路、提高疗效大有裨益.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1998-2015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所收录的中医论文,了解我国中医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为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提供参考。方法 以1998-2015年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关于中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442篇论文作为样本,对收录在CSSCl中论文数量的年际分布、文献所载的学科与期刊分布、研究人员及其所属机构、论文的合作关系与基金支持情况等进行定
湖南省在2014年-2016年的3年时间里,开展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地区性调查工作,对湖南地区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存续的状况、分布区域、传承范围、传承脉络、源流衍变以及保存利用的历史和现状等情况进行了摸底.民间医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一部分,具有地域性、保守性的特点,有许多在调查之前未有预料的困难和问题,随着调查的深入而逐渐暴露.在今后的工作中急需加强经费投入、组织管理、宣传发动、科研力度、法律法规等方
自医改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公益性和保障性的医疗卫生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之中,却有一个尴尬的存在,那就是民间中医.一直以来,民间中医可谓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饱受着正规医院的“排挤”.故正视民间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探寻一条合理的发展之路在当代已迫在眉睫.
阳和汤出自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煎剂类》,主要治疗阴疽.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调整剂量,临床用于治疗五劳七伤,三阴经血亏虚,为风寒暑湿进袭,发为鼻渊,头痛,咳嗽等症.
叶桂,字天士,吴门医派史上重要的代表医家,以创立“温病学说”而著称于世.叶天士确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临床体系,使中医治疗温热病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叶桂生平进行梳理,以及介绍其著作,对了解其学说脉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本草文献所载内容为依据,以本草文献发展源流为脉络,坚持一源多流的研究思路,略其支属,理其总绪,对宋金元时期中药药性理论发展与完善历程中取得的重要成就进行了简要概述.金元时期本草学特点与此时期医学理论特点风格相似,所选药物均来自临床常用药,所论药性均偏重临床实际应用,既继承《素问》药性理论,又进行大胆的创新发扬,使药性理论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后世本草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理论及临床均产生了极其深刻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代陈无择所著,其认为惊的外因有外界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内在心理因素、外在气候因素及虚损内伤;与惊相关的脏腑有心、胆、肾,可一脏为病致惊,亦可多脏合病致惊;惊证发生,可归结为对感官刺激的外在诱因和六淫、内伤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证可见气郁和水液代谢方面的障碍,临床可致多种病症:治疗上重视补益心胆之气,辅以降逆,选方以七气汤为主方加减:或有变证,随症之轻重加减变化,或立他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