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气浮过程中絮体分形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建立了理想状态下絮凝气浮过程中的絮体分形模型(ρ<,m+1>)和分形维数(D<,f>):ρ<,m+1>=βd<,m+1><-kp>,D<,f>=3-k<,p>, k<,p>=-31n(1-ε)1n(n+1/1-ε).结果表明,絮凝气浮过程中的絮体分形模型和分形维数与气浮絮体中絮粒个数(n)和絮体的空隙率(ε)有关,与气浮絮体的生长级数(m)无关,提高气浮絮体中的絮粒个数有利于提高分形维数和气浮效率;同时复配使用无机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并通过机械搅拌使气浮絮体发生脱水收缩,促进致密型气浮絮体的生成,有利于提高气浮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在混凝沉淀法的基础上,加入KMnO对废纸造纸废水做进一步氧化处理.实验表明:化学氧化、混凝协同作用显著地提高了废水COD的去除效果;并且混凝前加入KMnO的COD去除效果优于混凝后加入KMnO.
本文采用新的复合引发体系及助剂,采用改进工艺在水溶液中合成分子量较高且速溶的P(DMDAAC-AM)共聚物.着重研究各种引发剂、助剂的浓度,引发及烘干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出最佳合成工艺及配方.利用IR、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产品进行分析.
本文针对高藻原水,研究了O 、ClO 、Cl 三种氧化剂对藻类、细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氧化后产生的卤代烃及其前体物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O 杀藻灭菌作用明显强于ClO 和Cl ,对UV 表征的具有共轭结构或含有芳环结构的不饱和有机物去除率较高.试验还发现天津引栾水中仅含微量三卤甲烷(THMs)和四氯化碳(CCl ),但水中三氯甲烷(CHCl )前体物含量高达80μg/L,较预氯化相比,O
在简略地回顾混凝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本文对水体颗粒物、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混凝作用机理以及混凝工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概括性介绍.重点论述了混凝/优化混凝的必要性与目标.并进一步对其若干主要研究方向加以评述,以期抛砖引玉的作用.
用三种不同氧化剂对取自松花江的原水进行了预氧化与BAC联用去除NH-N效果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工艺按硝化能力的强弱排序为:F/BAC>P/BAC>O/BAC.F/BAC、P/BAC对NH-N的平均去除率要分别高出O/BAC约61﹪、46﹪;P/BAC、F/BAC对NH-N浓度变化的冲击均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对NH-N的绝对去除量的平均值可达到1.75mg/L、2.20mg/L(O/BA
本文在Mn(Ⅱ)改性氧化铝催化剂的基础上,采用Mn(Ⅱ)和Ce(Ⅲ)改性的氧化铝作为催化剂,以HO作为氧化剂,在微波辐照下催化氧化处理雅格素蓝BF-BR150﹪印染废水,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 形态,并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ZATESIZER 3000HAS测定仪对分离所得纳米Al 形态以及AlCl和PAC进行了分析表征和电荷特性的对比性研究;采用烧杯实验法对三个样品处理实际和模拟水样的混凝效果进行了对比性研究.
本文以聚合氯化铝(PAC)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PDMDAAC)为原料,制备出了聚合氯化铝(PAC)-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絮凝剂(PDMDAAC),采用透射电镜研究其结构形貌,并试验了处理黄河水的絮凝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AC-PDMDAAC较PAC具有更大的枝化度和更好的絮凝效果.
本文研究了用DMDAAC(DimethylDiallylAmmoniumChloride,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AM(Acylamide,丙烯酰胺)以煤油为分散剂,在反相乳液环境中合成PDMDAAC-AM(Poly DMDAAC-AM)的方法.从反相乳液聚合的机理出发,研究了引发剂、乳化剂、单体固含量和其他因素对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在DMDAAC/AM=2:8
本文以工业聚二甲基二烯炳基氯化铵和钠基膨润土为原料,采用水溶液吸附的方法和高温活化法合成了一系列阳离子膨润土复合材料,用次甲基蓝滴定法测定膨润土与阳离子膨润土的吸蓝量;用BET氮气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最后用阳离子膨润土处理实际染料废水.结果表明,与膨润土相比,阳离子膨润土的吸蓝量和比表面积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吸附量的增加,吸蓝量和比表面积都增大,对废水的处理效果表明,阳离子膨润土的脱色率和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