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患者分离株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在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感染与抗微生物治疗论坛、第八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qm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在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情况与分布特点。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索MIC;PCR检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及相应ESBLs和AmpC酶基因;接合试验检测qnr基因是否可通过质粒转移;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检测qnr阳性菌株的同源性。结果:702株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含gnr基因菌株99株(14.1%),其中qnrA,qnrB,qnrS的检出率分别为:8(1.1%),28(4.0%)和67(9.5%),其中3株菌同时含有qnrA+qnrB,1株含qnrB+qnrS。在99株qnr阳性菌株中,有88株(88.9%)检测到至少1种bla基因。20株qnr阳性菌株通过接合实验传递成功。相对于受体菌,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提高了2~125倍。ERIC-PCR显示99株qmr阳性菌株有不同的DNA条带,提示其可能属于不同的克隆株。结论:在702株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携带率为(14.1%),qnrS为最流行的亚型。88.9%的qnr阳性株携带1种或1种以上bla基因。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溶血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SH)的SCCmec和ERIC-PCR分型情况。方法: PCR法检测mecA基因确定MRSH;多重PCR进行SCCmec分型,ERIC-PCR法对不同SCCmec型别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琼脂稀释法测定MRSH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103株临床分离菌株中,检出MRSH 83株(占80.6%),其中SCCmec I型23株,Ⅱ型10株,Ⅲ型24
目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14年间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进化和分子特征。方法:收集1994-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240株非重复MRSA和141株MSSA。通过多重PCR对MRSA进行SCCmec分型,采用PCR和测序进行spa和MLST分型,同时检测pvl基因。结果:1994-2000年,MRSA流行克隆是ST239-MRSA-Ⅲ-spat037。2000年之后,ST239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多药外排泵机制。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4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同时观察加入泵抑制剂MC207110后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41株铜绿假单胞菌MIC变化,检测多药外排泵机制。Realtime PCR检测外排泵mRNA水平的表达。PCR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及调控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外排泵表型试验显示69.1%(65/94)的菌株显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肺炎球菌噬菌体裂解酶Cpl-1。方法:根据大肠埃希菌密码子偏爱性合成一段编码Cpl-1的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出表达质粒pET28a-cpl-1,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结果:重组Cpl-1在大肠埃希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经胆碱类似物DEAE亲和纯化后,重组Cpl-1的纯度大于97%。经体外抑菌活性试验
目的:调查北京医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临床分离不动杆菌耐药趋势变化,调查45株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基因同源性,探讨I型整合子等耐药机制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多重耐药不动杆菌;WHONET 5.4分析不动杆菌耐药趋势变化;PFGE分析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同源性;PCR检测耐亚胺培南菌株中I型整合子、I型整合酶,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I
目的:了解第I类整合子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及各临床分离株在该院不同病区间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该院各病区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122株,用K-B法进行耐药性表型检测,使用PCR及核酸克隆测序分析等方法分析第I整合子的携带率其基因盒类型。采用RAPD-PCR技术对各临床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单酰胺类和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表现为高度耐药(R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产CTX-M-15的大肠埃希菌的系统发育群(phylogenetic Group),探讨系统发育群同产CTX-M-15的大肠埃希菌的关系。方法:对广州地区多家医院2007-2008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产ESBLs的181株大肠埃希菌。MIC了解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PCR方法确定其基因型,分析CTX-M-15产生株的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群。结果:181株大肠埃希菌中有39株属于bl
目的:调查浙江省金华地区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和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101株该院2007年8月-2008年4月临床分离的连续非重复的肺炎克雷伯菌。K-B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CLSI推荐的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所有菌株中的产ESBLs株;PCR法检测所有菌株中的质粒AmpC酶基因和CTX-M
目的:了解该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别及其功能。方法:PCR扩增出KPC酶基因全编码序列,并进行DNA序列分析;PCR产物与PHSG398载体质粒连接、转化、表达。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菌株、转化子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1株KPC酶基因阳性,测序结果显示为KPC-2型酶基因。产KPC-2型酶临床菌株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显著,转化子
目的:2003年来,革兰阴性菌中相继发现6种编码16S 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该基因介导对大部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耐药。这些甲基化酶的分布在不同菌种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方法:收集2007年上海1所三级甲等医院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通过PCR检测6种甲基化酶基因,分别为armA,rmtA,rmtB,rmtcC,rmtD和npmA。采用ERIC-PCR对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