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北省中小学为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暨首届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czs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从理想中走入了现实。校本课程开发作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也同时引起教育实践者的重视。经过七年的时间,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研究以河北省中小学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状况、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要素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这四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剖析了影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因素,针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其结果如下: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停留在一纸计划上:教师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较为单一,积极性不够;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持消极态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很好的支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够监督和指导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高校、地方团体以及家长没有很好的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去;教师们对于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还不是很到位: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课时数量得不到保障,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二、造成校本课程开发难以开展的原因:教师负担过重,无暇顾及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知识陈旧,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现行的评价制度使校本课程开发难以实行;学校的组织管理不到位;校本课程开发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不足;校本课程的评价难以进行。三、促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减轻教师负担,使教师闲起来,学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要不断的对已有的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价;校长要形成先进的教育哲学和课程观;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校本管理;高校、中小学校际间要合作交流与协作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便利条件,强化其管理职能。
其他文献
@@为检阅近年来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由教育部等11家单位联合举办全国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2008年6月27日至30日在天津市举行。大会的组织者力图把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大赛在筹办过程中坚持“政府统筹、企业支持、院校参与”的原则;赛事组织与竞赛内容
@@为期3天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月30日在天津落下帷幕。本次大赛分高职和中职两个组别进行,比赛涵盖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机器人等内容。高职组有14个团队获得一等奖,31个团队获二等奖,40个团队获三等奖。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自动线安装与试二等奖,名列该项目第五,从成绩来看“喜忧参半”。现回顾我院参赛的组织训练过程。
文章提出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指出了开放环境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探索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是中职学校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抗挫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的心态,抗挫能力不仅决定着创业能力的发挥,而且激发创业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中职学校在创业教育中应将挫折教育作为核心课程,强化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变化的不同水平的学习结果。准确阐释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和保证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本文参照当代教育目标新分类的研究,将“三维教学”目标界定为:学习者的情感(想要学)、认知(学得懂)和动作(能表现)三者经自我调控统整后得到的学习结果。
过去,关于迁移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人们在某个情境下的学习如何得益于他们先前在另一个类似情境的学习。但是,从教育的角度,似乎另一个事实更值得探讨,那就是,一个学习者在一个情境学会某样东两后,当面对其他情境时,他通过感知不同情境间的差异(和共同性)就能学会另一些东西。在此事例中,学习者的注意焦点得以扩展,他们可以关注不同情境如何通过其差异(和共同性)而彼此联系。
教学知识是教师关于课程、教学及其实施方略的学问。每个教师都会具有一定类型和数量的教学知识。当一名教师拥有满足其工作所需的教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时,我们才能认为其获得了专业发展,而这种发展高低有赖于教师教学知识工程化的程度。所谓教学知识工程化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对所要达成的目的进行教学条件分析,并灵活地实施预设方案进而产生一定效果的教学行动状态和过程,其实质就是教学知识的应用
课程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它具有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双重属性。课程知识的教育难题主要是:如何确保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具有同一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分析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过程。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是课程知识在公共维度的实现机制,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通过文字表征形成了写下的课程知识;二是通过言语表征形成了言说的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主观建构是课程知识在私人维度的实现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在教育领域中,教学知识管理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尤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知识管理是指对教学知识的获取、储存、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控制、组织、协调的动态循环过程。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知识的流通、增值和拓展,促进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对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专业成长以及运用理论眼光审视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算盘和珠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在“三算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珠算式心算”教学模式是我国现代基础教育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继续深入探讨这一教学实验的出发点是否成立、算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大面积开发儿童潜能的实验结果是否可信、融入数学新课程是否必要和可行等问题有助于加大改革力度,丰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