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聚合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及群体感应与耐药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nkyoumu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通过分泌、释放一种被称为自体诱导剂的信号分子,并感知其浓度变化,检测菌群密度、调控菌群生理功能,从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信号交流机制.我们将共轭聚合物与细菌群体感应现象结合起来,利用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FP-G2)与大肠杆菌之间的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构建了新型的共轭聚合物-细菌复合群体.PFP-G2 拉近了大肠杆菌间的距离,使细菌感受到周围浓度的变化,释放更多的信号分子(AI-2).利用哈氏弧菌响应信号分子AI-2 而发射荧光的性质检测培养不同时间的大肠杆菌上清液中信号分子浓度的变化.PFP-G2 聚合物提高了大肠杆菌AI-2 的释放浓度且延长了释放时间.在高浓度AI-2 的调控作用下,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氨苄西林的敏感性降低,耐药性提高.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构建共轭聚合物-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为解决细菌耐药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可发展用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新型识别与检测体系.
其他文献
电化学还原脱氯以其快速、彻底、高选择性而被广泛关注,其反应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氯代烃污染物在阴极表面直接得到电子而被还原,该机制要求阴极材料需要具有较高的析氢过电位,脱氯活化能较高,因此能耗也较高;另一种途径是通过阴极电解水反应产生高活性的[H],与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氯代烃发生逐步的加氢脱氯反应,最终生成无毒无害的烯烃、烷烃,是氯代烃电化学还原脱氯的主要途径.
会议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是通过微生物代谢有机物,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和清洁能源技术[1].然而MFC 技术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较低的输出功率,以及较高的原料成本等问题,限制了其产业化应用.由于产电微生物附着在阳极上,因此阳极比表面积、孔隙率、生物兼容性等特性直接影响着产电微生物的附着量,同时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也影响着电子的传递效率,
会议
正常情况下,在海水中作为微量元素的重金属含量是非常低的,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大的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重金属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到海洋中,被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吸收,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安全.
会议
消毒是保障再生水卫生指标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再生水特殊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种类和浓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达到消灭细菌、减少微生物繁殖的目的,还可以对腐蚀过程进行控制.然而,目前系统地揭示其腐蚀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较少.我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35-2002)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都规定水处理系统必须设置消毒措施,消毒剂宜采用次氯酸钠
会议
近来,将光热治疗与传统的化疗相结合,开展肿瘤联合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含二硫键的N,N-双(丙烯酰)胱胺(BAC)作为交联剂,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多巴胺/聚甲基丙烯酸复合微球(PDA@PMAA).通过改变MAA 与聚多巴胺(PDA)的质量比可以调节聚甲基丙烯酸(PMAA)壳层厚度,复合微球的光热性能随PMAA 层厚度增加而降低;且该微球能够有效地负载抗肿瘤药
胶体凝胶是基于“自下而上”设计理念,以微、纳米胶体颗粒为基本单元、通过物理或化学“交联”,形成具有精细微观结构和稳定宏观结构的新型水凝胶材料。通过引入可逆的胶体间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赋予胶体凝胶剪切变薄和自修复的性能。然而,揭示胶体凝胶自修复机理和开发兼顾高强度和自修复的凝胶材料是目前该领域的两大难题。本研究通过对胶体网络形成过程和微观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胶体微观结构对凝胶力学强度和自修复性能的影
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预靶向-再调控的策略,即先将具有靶向作用的锚定分子定位在特定细胞器内,再通过生物正交,使生物活性分子锚定在该细胞器内.基于四嗪与反式环辛烯(TCO)之间发生的生物正交反应,通过调节聚合物或寡聚物的结构,经过进一步的合成、提纯及产物的表征,得到了能够锚定在溶酶体中的荧光寡聚物OPF,和能够与OPF 发生生物正交反应的模型分子Dox-TCO.通过吸收和发射光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高分辨质
单线态氧,即激发态氧分子是由基态氧原子(三线态氧分子)被激发后产生。单线态氧可由光敏化法、微波放电法和化学方法得到,其中光敏化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单线态氧广泛用于废水处理,精细化学合成,光动力学治疗等方面,近年来单线态氧的产生和活性研究引起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单线态氧具有很高的活性,导致单线态氧容易引起非特异性的损伤。因此,可逆的控制单线态氧的产生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
生物基纳米杂化材料在在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及纳米科技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多肽纳米纤维,并通过自组装方法将多肽纳米纤维与石墨烯、量子点、金属纳米粒子杂化,得到具有良好形貌的新型杂化材料。通过对多肽分子结构的设计及自组装过程的调控,我们成功设计了具有不同生物功能的多肽纳米纤维,并将其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矿化、重金属离子检测与分离、生物成像等方面的研究。
许多生物医用领域都需要材料表面具有抗菌性能,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不同物理化学性质表面构建抗菌涂层的通用方法。在本文中,我们结合层层组装(LBL)技术和主客体相互作用开发了一种用于构建具有多功能性“智能”抗菌表面的方法。首先利用LBL 技术在多种不同化学性质和拓扑结构的基材表面沉积含有客体分子金刚烷的聚电解质多层膜,而后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引入季铵盐修饰的主体分子β-环糊精(CD-QAS)实现高效杀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