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蠲痹法技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

来源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民族医药信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提出了“顽痹”、“浊瘀痹”等病名,“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病多虚、久病及肾”的病机认识观。提出治则治法:“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病证结合、扶正逐邪、通闭散结”。用药特点:喜用大队虫类药与草木药相伍,协同增效。代表方药:研发国家级新药益肾蠲痹丸和金龙胶囊,为全国医保用药;开发益肾蠲痹丸的第二代产品浓缩益肾蠲痹丸、痛风颗粒、蝎蚣胶囊、扶正蠲痹胶囊Ⅰ、扶正镯痹胶囊Ⅱ、朱氏温经蠲痛膏等医院制剂。
其他文献
回回医传统理论对糖尿病的治疗以肝为靶点单位,以调节血糖降低血糖为重点目标,方剂中药物的配伍立足于传统理论的指导,又汲取现代医学科研成果。每一种草药都有多种药理活性,都是多靶标的药物活性成分。经过几十年临床反复实践总结,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配伍构架,摆脱了传统医学辅助降糖的尴尬地位,每位患者一经接受此法治疗,立即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注射。这种方法直接取代其它降糖手段,对并发症发展起到防止、遏制的
与生活习惯有关的各种慢性疾病,在替代医学里有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引,食疗和温泉疗法这三大替代医学疗法对Ⅱ型糖尿病进行验证,证实了该综合疗法可以改善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这三大综合征和肥胖性体质。结果表明,在接受5天的综合治法后,参加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值比接受疗法前具有显著性地降低了14.4mg/dl。全学员的1,5-AG的平均值比治疗前增加了0.9μg/ml,提示血糖的确实性下降。这些结果表
抑郁症患病率高,社会负担重,但目前现状是识别率低.实现抑郁症早期识别的自动化,可大大提高筛查效率.基于现实背景,以大样本调研数据为基础,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针对高校学生、企业员工人群,建立利用症状、病史、功能状态、社会心理等发病背景因素进行抑郁症发病预测以及早期识别的模型,这将成为实现对较大规模的人群进行线上、线下的抑郁症筛查,提高对抑郁症识别率、治疗率的重要手段.
骆继杰基于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以上认识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在平衡观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肾衰汤。本病之本为脾肾阳衰,病变部位在肾,故温补脾肾之阳为治本之道。但肾阳非一日可复,不能用大剂量峻补药物,应长期调理,还应该用滋肾药物配阴补阳,阳虚者多兼气虚,故应配合补气药同用。气虚日久,必致气虚血滞,故还当兼用活血化瘀之品,以附片温阳,黄芪益气,茯苓健脾,合而补益脾肾,补益复“和”;法夏、陈皮化浊止呕,大黄、
脑卒中后抑郁,或称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约在20%到80%之间.发生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极不利于神经功能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从中医来讲,该病的病机多为肝气不舒,属于郁证范畴.近年笔者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结合音乐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ASCVD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调查上海市老年社区居民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情况、评价肥胖与ASCVD的相关关系、并对导致ASCVD高发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便秘的根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失司,究其病因在于气机阻滞、津亏肠燥两端。治脾、治肾,即从脾、肾气虚、阳虚推动无力致气机阻滞论治,是比较常规、运用较广泛的方法,配合通下、降气、增液当属正选。治肺、治肝,从气机和津液输布角度考虑,从根本上纠正了导致便秘的原因,从而此两法在治疗便秘上是可以借鉴应用。而对于因痰因湿所致者,虽属少见,但怪病顽疾痰作祟,湿性黏腻最难除,遇到难治性便秘时须酌情注意。产后便秘、老年性便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济南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慢性病数据库,动态地掌握全市慢性病危险因素,科学制定和评价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全市慢性病预防控制并有效遏制其增长,济南市于2010-2011年间组织开展了慢性病现场调查工作.研究结果发现,济南市三区常见慢性病人群不同病种间,在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运动量等社会人口学和生活行为特征等相关因素差异
朱良春提出泄浊化瘀、调益脾肾是防治痛风的原则,其认为浊瘀内阻、脾肾失调是痛风的发病机制,痛风颗粒,临床应用治疗痛风近二十年,安全有效,而浓缩益肾蠲痹丸老药新用,配合痛风颗粒具有蠲痹消石的功效。
孙光荣老教授倡行的中和学术思想认为:“中和是机体阴阳平衡稳态的基本态势,中和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诊疗所追求的最高佳境。”如果说“阴阳平衡”是机体稳态的哲学层面的概念,那么“中和”就是人体健康的精气神稳态的具体描述,“中和”更能在人体气血层面和心理层面阐释机体的生理、病理。因此,孙老认为:中医养生要诀是:上善,中和,下畅。临床学术观点: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