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穗发芽主效位点的鉴定以及2AL染色体新位点的验证

来源 :第七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o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260 份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材,于2012-2015 年小麦收获后5 天、15 天以及30 天进行种子萌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测定,同时结合2013 和2015年田间自然穗发芽(field sprouting,FS)共同评价穗发芽抗性。
其他文献
粒重提高是河南等小麦主产区育成品种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大粒08P20(60 克以上)为供体亲本,小粒亲本辐4185-1(45 克左右)为轮回亲本衍生的BC2F2:3群体为材料,构建了4A染色体包含30 个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全长19.361 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0.645 cM,并在该染色体上的SSR分子标记4A-230 与4A-88 之间定位到一个同时控制千粒重、粒长、籽粒面积、
粒重遗传改良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其中粒重性状 QTL 定位和克隆是分子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普通小麦ND3488 与ND459 杂交产生的191个高代重组自交家系为研究材料,在10 个环境下对小麦粒重、粒型和穗部性状进行考察,并进行了QTL 定位和候选基因克隆。
株高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高产、稳产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科农9204 和京411 构建的重组自交系KJ-RIL 群体,结合660K SNP 芯片和PCR标记构建的含有119,566 标记的高密度图和12 个环境株高表型数据,从QTL 角度对株高的时空发育进行了解析.
小麦叶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害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是抗病品种的种植.本研究选用周8425B和中国春杂交获得的244个F8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90KSNP芯片扫描及SSR标记对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连锁图谱构建,另外试验材料于2011-2012、2012-2013、2013-2014 和2014-2015连续4 年在河北保定及2012-2013 和2013-2014 连续2
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持续提高其产量潜力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粒重是小麦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定位控制粒重和粒形性状的QTL,建立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粒重性状分子遗传改良的基础。
W18 是本实验室以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为亲本选育的抗病小麦材料,多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W18 高抗条锈病.为了发掘其抗病基因,我们以W18 和川育12 为亲本构建了重组自交系,在温室条件下接种条锈病小种,结果表明:W18在苗期对所有供试小种(PSTv-4,PSTv-37,PSTv-40,PSTv-47)均为抗病,反应型(IT)均为2 级.W18 对PSTv-37 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PST
利用 cDNA-AFLP 技术筛选得到小麦低磷响应基因TaSNX1(SORTING NEXIN 1).cDNA 克隆测序获得全长序列1,270 bp,分析显示开放阅读框为1,203bp,编码蛋白具有典型的SNX 基因家族PX 和BAR 结构域.qRT-PCR 分析显示,在苗期水培条件下低磷处理使该基因在磷利用相对高效品种(西农979、郑麦9023)中上调表达,而在磷吸收相对高效小麦品种(济麦17、
前人研究证明三磷酸甘油(G3P)和油酸(18∶1)是与植物抗病相关的两个重要的信号分子,高水平的G3P或低水平的油酸能增强植物的抗病性。本研究发现白粉菌侵染小麦后能诱导G3P和油酸含量的增加。
人工合成小麦YAV249 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小麦白粉菌表现免疫至高抗.将YAV249 与高感白粉病小麦审定品种衡观35 杂交,配置组合,构建F2分离群体,利用国内流行白粉菌菌株E09 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表明,YAV249 对E09菌株的抗性由单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控制,暂时命名为PmYAV.
小麦白粉病是由专性寄生的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叶锈病是由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转主寄生的真菌性病害,小麦白粉病或叶锈病的严重发生会对小麦成产造成40%以上的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