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沙丘风蚀坑风沙动力学野外观测

来源 :2013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dkaj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研究的风蚀坑发育在正蓝旗的固定沙丘之上,长轴走向为WNW-ESE.通过对其表面气流及输沙过程的观测发现:研究期间,风向以WNW为主,总体上气流从入风口到坑后积沙区丘顶,经历了分离减速、辐合加速、辐散减速三个阶段,但入风角的不同会引起气流进入坑体后扩散形式的差异.气流的方向与速度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差异,导致了输沙强度的不同,输沙强度的差异对地表形态起到了改造的作用,而地表形态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气流的方向及速度.总体上看,气流方向及速度的变化,与风蚀坑蚀积格局及形态变化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三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反馈的.
其他文献
作为重力过程的产物,混杂堆积层内粗碎屑组构优选强度和方位包含着大量关于沉积环境和动力过程的信息.冰碛物及其类似混杂沉积内粗碎屑组构的定量测量与分析,是冰川作用和过程特征识别和对比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在东天山乌鲁木齐河源选择了3处冰碛物出露区(哈伊萨、上望峰和下望峰)和1个泥石流堆积出露区(巴拉提沟);在10个点出露的混杂堆积层内随机挑选70-100个砾石进行原地组构测量和特征值/特征向量(eigen
本文利用2002、2004和2009年高精度QuickBird遥感数据和野外实测数据对风蚀坑形态进行监测,通过对复合型、槽形和蝶形三种主要类型风蚀坑的形态特征的分析,从风蚀坑形态的几何计量意义来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规律,探讨三种主要类型风蚀坑形态演变过程.得出以下结论:从 2002-2004年到2004-2009年,三种类型风蚀坑面积经历了先增长后减小的变化过程,风蚀坑侵蚀坑区面积呈现持续增
本文对临汾盆地仰韶时期到东周时期聚落遗址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盆地内古聚落变迁与环境的响应关系。对临汾盆地仰韶至东周时期的聚落遗址进行统计,发现遗址总数呈现三起两落的态势。文化扩张时期为仰韶中期,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文化收缩时期为仰韶晚期,夏、商、西周时期。仰韶晚期西王村文化的衰落可能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东周时期文化的繁荣主要是受社会发展决定的。临汾盆地仰韶中期至东周时期古聚落遗址分布特
会议
会议
会议
干旱区地貌是包括风、水在内的多种侵蚀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干旱区河流与沙漠的地貌组合关系及其交互作用,认识到河流地貌作为基底床面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场所和物源,以及沙丘与河道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但尚缺乏全面的数据予以支持。本文利用遥感数据、ArcGIS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北方10个流域和12个沙漠(沙地)河流水系的相关形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域地貌结构上,
会议
会议
本文主要介绍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黑龙江中游的古水文网变迁及平原形成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首次完整、系统提出由于下黑龙江溯源侵蚀,切穿了小兴安岭,袭夺了上黑龙江和结雅河,形成黑龙江的袭夺水系。袭夺原因主要由于新构造运动。三江平原明显下沉;西小兴安岭的孙吴裂谷上升为山地,阻断了上黑龙江南流,被下黑龙江溯源侵蚀而袭夺。下松花江溯源侵蚀切穿佳—依分水岭,袭夺上松花江、牡丹江而形成松花江的袭夺水系。上松花江与牡
采用7 种前处理方法对南京泰山新村下蜀黄土剖面30 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以探讨不同前处理方法对下蜀黄土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方法A(未做任何前处理)和方法D(加盐酸处理)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都呈单峰分布特征,而其它5 种前处理方法处理后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都呈双峰分布特征,而且在双峰曲线的细粒端还存在一个很小的超细粒组分。(2)下蜀黄土中含有一定含量的有机质,尤其是古土壤层中的有机质含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