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带一路”地质工作而努力

来源 :2018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点燃了地质工作者的梦想与激情.国家通过打造各种研究机构,增强了“一带一路”专业地质科研团队;通过加强国际地学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矿产资源研究,努力进行“一带一路”地质工作.融入“一带一路”地质工作,宁夏在努力,宁夏地质局在努力.
其他文献
研究了TiO生产中有关助剂对其流变性的影响,得到了TiO/水分散体的流变性能与三乙醇用量之间的关系,并找到了最佳用量:实验发现,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时其使用交果有时间依赖性。
地质文化被称为“地质之魂”,是地质找矿工作的制胜法宝,是地质人使命和理想的指路明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党重要的行动指南,同时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地质行业也面临着倒逼转型的新局面,地质工作者除了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指引,还要充分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地质文化内涵,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和认同新时期的地质工作中来,
地质文化是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精神支柱,是地质队伍和地质行业的灵魂,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深化地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深化地质文化建设的途径.
地球科学文化(简称地质文化)则是地球科学和文化的融合衍生,是人类和地球相互作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地球科学文化研究的对象是宇宙,陆地,海洋,江河湖泊和岛礁等.地球科学文化从“三光荣”精神演变成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新的精神是从旧的发展而来的,两者相承接.地球科学文化对地勘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实现科学发展战略,对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对促进提高地球科学研究水平,
地球科学与文化的交叉融合促进了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遥感地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领域学科与地学的结合成效显著.地学与各领域学科交叉的研究是促进地球科学发展和各领域学科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光荣”精神,是指地质行业“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三光荣”精神作为“地质之魂”,体现了地质人忠于事业、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理想追求;体现了地质人艰苦朴素、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地质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找矿、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山西地质调查院右玉十几年来开展的地质找矿工作经历,就是新时期弘扬地质“三光荣”精
地质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畏艰苦,前赴后继,在点点滴滴的地质工作中逐渐锻炼出来的一种实事求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精神.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地质行业也迎来了改革转型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地质人的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山间野外,地质人的使命也不仅是为祖国寻找矿藏,将会碰到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会遇到更多新的尝试和机遇,一贯传承坚守的地质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时代地质行业改革浪
地学文化,即地球科学文化,是人类与地球之间相互联系产生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人类科学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思想理论总结,在开发地球资源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地质图书馆作为我国地学行业总书库,历经百年悠久历史积淀,形成了独有的图书馆文化,与当前大力弘扬的工匠文化异曲同工,在传播地学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重点介绍地学文化、地质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内涵、发展过程的基础
中国的近代地质科学事业是开始于20世纪之初,辛亥革命的民国初年.一开始是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少数人搭起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架子,到1916年,他们所办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员毕业,18人获毕业证书(人称“十八罗汉”),充实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地质矿产调查,就这样,这一年就被定为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开局之年”.从李春昱和提到的很多地质学家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油气资源的国家之一,有史记载已近2000年.早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即有延安、酒泉、库车等地利用石油的记载.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浙江杭州人沈括在考察了延安、鄜县一带出露的石油矿藏后,敏锐地觉察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大胆预料“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并首次使用“石油”一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在漫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