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运行管理体系

来源 :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期间分布式电源将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研究建立适应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运行管理体系.在分析典型国家分布式电源运行管理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分布式电源运行管理现状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我国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运行管理体系,相关措施建议有利于推动分布式电源和电网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安全稳定控制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和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网容量日趋增大,结构日渐复杂;发电节点越发众多,特性趋于复杂;用电可靠性和用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日益广域化、复杂化、实时化、自动化,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基础的通信系统面临严峻的理论和技术困惑与挑战.为此,文章着重研究实时广域安全稳定控制通信架构这一核心要点,以求突破.首先,文章研究了电力系统发展
电力系统仿真数据是电力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系统领域应用的传统方向.虽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挖掘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时也面临许多障碍,在实用化方面尚未取得显著成果.本文从研究指向、特征量选取、样本处理,以及算法构建等方面分析了电力系统仿真数据挖掘的现有思路;从基础理论、研究方式和实用化等方面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特征量研究、数据可视
随着电能表由机械式发展为电子式,电能表除了具有电能计量这一基本功能外根据需求还增加了不少其它额外的功能,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负载识别.本文分别针对早期功能单一和目前多功能的单相计量芯片分别给出来结合计量芯片通过软件实现负载识别的方法.文章系统的阐述了实现的基本原理及负载识别软件算法.这些成果对实现电能表的负载识别具有参考意义.
针对传统国内外绝缘子尺寸测量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基于双目立体视觉原理,建立了双目立体视觉模型,研制了一种双目变焦绝缘子外形尺寸测量系统,实现了对绝缘子外形尺寸的在线检测,提出了激光线性辅助光源方法,解决了绝缘子表面上特征点难提取的问题,经过实验室和现场应用果表明,该系统对绝缘子外形尺寸的测量精度高于±15%,运行稳定,基本满足绝缘子外形尺寸实际测量的要求.
具有能量存储特性的负荷能够主动参与系统功率平衡控制,本文以空调负荷为例,提出了一种电网安全性约束下非集中式空调负荷群集的协调控制策略.首先,设计了两种均可实现负荷多样性恢复的负荷控制模式,避免引起空调负荷群聚合功率振荡.并提出空调负荷的恢复控制策略,降低空调设定温度恢复造成的功率恢复高峰.针对两种控制模式所固有的特点,提出两种控制模式负荷群功率相叠加的协调控制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多负荷群
针对电厂采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中存在的大滞后过程,提出了串级Smith控制策略.将串级Smith控制与常规的串级PID控制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串级Smith在被控对象有较大滞后时间的情况下,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串级PID控制.同时,介绍了一种改进型Smith控制策略,在被控对象模型与补偿模型有较大偏差时,改进后的串级Smith控制策略相比原始Smith具有更好的控制品质,具有较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业务的多媒体化和IP化发展对骨干传输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东北地区电力业务特点及骨干传输网现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制定了省际骨干传输网、省级和地市骨干传输网规划原则。采用双网建设,带宽按lOG考虑,设备支持升级至40G。GW-A作为数据通信网的应急备用通道,运行方式应独立于GW-B平面。同时GW-B平面作为GW-A平面SDH业务重要区段备用通道。应结合设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内网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单位的重视.信息内网由于桌面终端数量庞大,传统管理工作流程存在不足,加之部分用户安全保密意识薄弱,信息内网的安全常常暴露在风险之中.本文结合信息内网运维工作的实际,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分工,规范信息内网安全准入管理流程,加强指标和绩效考核,强化信息安全宣传和培训等多种举措,提升电网信息内网安全准入管理水平,保证内网安全准入管理工作不留死
以开关器件为核心的电力电子技术在工程应用中产生的谐波污染一直以来被众多学者所关注,这篇论文以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D&T模型的二重PWM逆变器,该逆变器可使其输出电压在光照和温度改变时仍然输出幅值稳定的电压且其谐波畸变率较低.论文还介绍了次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和简化算法.最后,通过simulink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和控制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鄂渝直流背靠背工程场地位于山区,需要挖高填低,最大填筑高度达25余米;填筑料采用场内开挖的砂岩块石,拟采用分层碾压方式进行填筑,为大块石填筑.大块石填筑地基的压实密度与工程的变形和承载力密切相关,如何检测其密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填筑地基密度检测方法的分析,灌水法相对简单且检测精度较高,是较理想的检测方法;而现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