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总皂苷抑制Notch信号通路抗胆汁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广东省保健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16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胆汁淤积可见于多种慢性肝病,Notch信号通路与胆管反应密切相关,前期研究发现黄芪总皂苷能够预防胆汁性肝纤维化进展,但是与影响Notch信号通路有关尚不清楚.方法:总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大鼠胆汁性肝纤维化模型,第2w开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DL)、黄芪总皂苷组(AS)和索拉菲尼组(SORA),药物干预3w.胆管增殖和肝纤维化采用组织病理方法评价;蛋白和基因表达采用蛋白印迹和RT-PCR方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活化采用Notch-1,-2,-3,-4、Jagged 1、Delta-1,-3,-4、Hes1、Numb和RBP-J κ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1)AS能够显著减少肝脏胶原沉积和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的含量,显著抑制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与BDL组比较,AS能够显著减少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 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1).与BDL组比较,AS能够显著增加Smad 7的蛋白表达(P<0.01).AS同样能够减少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降低CK7、CK8和CK18 mRNA表达(P<0.01),显著减少CK19和OV6的阳性面积(P<0.01).(2)胆管结扎后,BDL组Notch-2,-3,-4、Jagged 1、Delta-1,-3和RBP-J κ mRNA水平显著增加,Numb mRNA水平显著降低;AS可显著降低Notch-2,-3,-4和Jagged 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P<0.05,0.05,0.01,P<0.01),显著提高Numb mRNA表达水平(P<0.05).与mRNA表达水平相吻合,AS能够显著降低Notch-2,-3,-4和Jagged 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显著提高Numb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AS能够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活化预防胆汁性肝纤维化进展,进而抑制胆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提示AS有可能成为胆汁性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CD4+CD28-及CD4+CD25+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67例AIH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基础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4例在基础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清化方(由泽泻、生黄芪、草决明、赤芍、荷叶组成),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外周血CD4+CD28-及CD4+CD25+T细胞群的比例,ELIS
目的:分析比较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患者及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发生远端转移的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建立远端转移的早期风险预警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初次确诊为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患者182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发生远端转移的患者80例,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将患者年龄、性别、癌栓部位、生化指标采用SPS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外显子49位点、启动子1661位点及17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岛地区人群乙肝肝癌的易感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来自青岛地区人群肝癌患者98例、非肝癌乙肝病毒感染者185例、健康对照者205例CTLA-4基因型分布.结果:①以健康人群为对照CTLA-4外显子49位点及启动子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出血风险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80例确诊肝硬化合并Hp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未合并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282例患者对照,对上述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Dpv)、最大血流速度(Vmax)、各静脉平均流速(Q)、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出血发生次数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
目的:观察泽泻泄浊颗粒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48例给予泽泻泄浊颗粒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4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片口服,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证候评分、血脂、肝功能和肝硬度值变化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8.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基因分型的特点.方法:对97例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结果:所有97例患者中HBV基因B型患者38例(39.1%),HBV基因C型患者54例(55.7%);92例HBV基因B和C型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3例(35.9%).结论:PHC患者HBV基因型主要为HBV基因C型,且血清HBeAg多为阴性,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急性肝衰竭阴虚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方法: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予甲状腺素灌胃14d,对照组予灌胃等量蒸馏水,动态观察小鼠体重、摄食及饮水量、肛温、自主活动的变化.后予对乙酰氨基酚一次腹腔注射,分别于0h,4h,10h测定两组小鼠肝功能及肝脏病理的变化.结果:小鼠一般状态: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摄食和饮水量增加,肛温升高及自主活动的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循证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2010年6月30日-2015年6月30日期间发表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根据改良Jadad质量评分及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献研究的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Met
阴虚体质和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关联密切,本文从人群分布、疾病进展、抗病毒药物疗效及基础学研究方面阐述阴虚体质和慢性乙型肝炎的关联.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严重损害的临床症候群,但目前肝衰竭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临床处理问题众多,仍影响了诊疗水平的提高,导致死亡率极高、预后极差.近年来,国内外肝病会议均将肝衰竭列为重要讨论议题.而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也在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在肝衰竭研究方法学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反映在其临床处理的众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