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影响条件下通风空调管道局部构件阻力特性--以耦合弯头为例

来源 :2015年全国通风技术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风空调管道局部构件是通风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阻力问题及阻力所引起的能耗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在建筑领域,由于管道尺寸及建筑空间限制,耦合连接局部构件非常常见但是却少有研究.本文针对耦合条件下的风管阻力问题及流场特性进行研究.采用RSM(雷诺应力模型)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耦合条件下的风管内流场变化,流场形变的作用范围以及阻力变化.研究表明:在三种耦合类型下,S型耦合时速度变化最为剧烈,表现在S型耦合下游弯头的高速区及低速区范围最大(红色及青色部分).由内弧面向外弧面的速度梯度最为显著.三种耦合连接条件下,U型耦合连接时的出口速度梯度最不明显,流体流经弯管后能够观察到一个显著的中心线速度降低过程.降低幅度甚至大于弯管内.中心线的流速的最低值位于弯管后2.5D至4.5D范围内.不同类型耦合条件下上游弯管的阻力值相等.可见耦合连接对上游管道阻力影响较小.于此同时,单弯管条件下的阻力均小于耦合弯管下游弯头的阻力.
其他文献
本文对太阳能烟囱强化地下车库自然通风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装有太阳能烟囱的地下车库的压力、温度、速度分布状况,同时,分析了烟囱宽度和高度对通风量的影响情况.以攀枝花环境条件为例,得出最佳烟囱宽高比约为1:6,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利用太阳能烟囱增强地下车库自然通风效果,满足建筑规范规定的换气次数.
为研究送风温度变化对数据中心气流组织的影响,在分析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负荷特性和能耗现状的基础上,以南京某小型数据中心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中心专用CFD模拟软件对其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该机房冷量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送风温度变化会对气流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送风温度提高,机柜平均出风温度提高,部分机柜存在冷量利用不充分的情况;距地面1.5m,3m平面位置及主要衡量立面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
以CO2为示踪气体,采用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对室外气候条件下的封闭实验帐篷依靠风压和热压作用下的渗透换气次数进行了测定.同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实验帐篷在室外实际情况下的换气次数与帐篷内外温差、压差等的实验数据拟合关系,为帐篷热平衡方程的建立以及理论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节能与能源利用"是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的关键指标,而蒸发冷却通风空调技术是降低发电厂通风、空调能耗的重要手段.阐述了蒸发冷却通风、空调的技术形式和原理,并结合蒸发冷却技术在各类发电厂的应用案例,分析了蒸发冷却技术应用于发电厂通风空调的优越性及其对发电厂通过绿色认证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湘北某一农村住宅(以下简称农宅)的庭院通风设计,从庭院的平面布局、空间体量、周边微环境设计、自身构造措施等角度阐述了庭院调节室内微气候(冬夏两种模式)的方式,从中总结出改善室内微气候的庭院设计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定性化,转换成建筑师易于理解和操控的方式,以便他们将这种设计方法应用于湘北农村住宅设计中,让庭院作为一种适宜的自然通风策略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运用.最后利用CFD数值模拟分析该庭院建筑的
风压是建筑房间自然通风的必要条件,房间内部阻隔是通风流率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风洞为研究手段,通过改变房间模型的窗户大小和室内阻隔型式,建立了典型的房间阻隔模型.检测了不同来流速度条件下,典型房间布局的通风率大小和室内表面的压力分布,探讨了房间内部阻隔对通风的影响及风压分布规律.
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风光互补发电与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相结合的原理、特点及可行性分析得出,该方案可以驱动1台功率为200 W、风量为4 000 m3/h的蒸发式冷气机运转约11h,并使户外场所平均温降约8℃.
以特朗勃墙式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太阳辐射强度、空气通道厚度及玻璃盖板与集热蓄热墙之间的辐射换热对太阳能热利用效率和(炯)效率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太阳辐射强度下的(炯)效率和空气温升的极限值.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热利用效率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而(炯)效率随太阳辐射强度增大而增大.当太阳辐射强度一定时,太阳能热利用效率和(炯)效率随空气通道
针对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单方面强调做好通风,论述了建筑演进过程中人类对通风的防、控、用策略和通风矛盾三方的转化关系;指出通风是改善过渡季节室内环境及节省空调能耗的普适性(但非地域性)节能技术,但片面强调做好通风对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4个气候区的代表性城市的全年气象数据库研究,分析了通风节能的气候资源瓶颈;剖析了当前某些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把通风技术
本文针对一个典型的建筑室内房间,实验测试了在混合通风方式下人体前后侧0.2m处的温度、距排风口0.2m不同高度处室内温度、房间黑球温度以及房间各壁面中心温度的分布情况与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人体背侧温度峰值出现在呼吸截面.在人体足部到头部区域,胸侧温度和房间室内温度在高度方向上呈明显起伏变化.同时,房间壁面温度和黑球温度主要受人体发热量和送风温度的影响,发热量越大、送风温度越高,房间壁面温度和黑球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