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北部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与微生境特征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及自然资源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过度利用、贸易和栖息地破坏等原因,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野生种群遭到极大破坏,目前已经被IUCN(2015)评估为极危(CR)物种。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用动物资源,开展中华穿山甲人工驯养繁殖非常必要。然而,由于对中华穿山甲野外生态学研究不够深入,人工驯养繁殖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迄今对该种的人工驯养繁殖仍未取得成功。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作者于2014 年的草青期(8 月-9 月),在西藏马鹿的主要分布地西 藏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采集西藏马鹿粪便116 份,对照植物样本30 属38 种, 并于2015 年1 月,在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采集东北马鹿粪便86 份。运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西藏马鹿的食性,并分别采用Ivlel 选择 指数、Pearson 相关分析、百分比相似指数公式和Smith 生态位重叠公式,确定 西
会议
会议
2012 年3 月-2014 年2 月,对广东省执法罚没的33 只马来穿山甲(Manisjavanica)的寄生虫及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这些执法罚没的马来穿山甲中,有27 只个体在救护后1 个月内死亡,6 只在在救护后2-3 个月内死亡。本研究采用体表检查和解剖学检查法调查分析了这些马来穿山甲的寄生虫携带状况和死亡原因。
2012 年12 月-2013 年3 月在黑龙江省完达山五泡林场,在早冬、中冬、晚冬三个时期共收集到105 份野生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粪便,采用分子粪便学分析方法并通过饲养场样本校正,对采集到的马鹿粪便进行了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结合3S 技术、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野外直接观察法对不同时间尺度下马鹿冬季日活动范围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应用11 个微卫星位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