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视气象节目传播的适应性发展策略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借助于现代信息科技的翅膀,气象信息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气象信息对百姓生活乃至人类社会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影响.怎样更好地运用媒介特性适应市场需求,使气象信息需求者及时获得所需的气象信息,便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回顾与研究中国气象信息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中外气象信息传播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面对当前中国的气象信息需求与电视气象传播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在新的业务技术体制下,如何通过重视和开展电视气象节目的研究和评价、信息的规划和整合传播、资源的组合和共享应用等来充分发挥电视气象服务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本身没有具体形象,但它可以通过载体建立起形象联系。本文叙述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音乐形象的建立和塑造,以及塑造的作用和影响;并对如何建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音乐形象作了论述.
本文探讨电视气象新闻报道提高可视性的方法之一,即让观众在报道中看到人,用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故事、人物的命运、人物的生存状态来感染人,让报道更鲜活、更有个性、更吸引观众关注.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本文拟在客观分析当前省级气象电视节目直播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省级气象电视直播节目的意义、作用和具体实施途径,并展望未来省级气象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省级气象影视工作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发展点.
气象影视的荧屏越来越精彩分呈,在主流天气节目当道的今天,我们也想就《看天气下厨房》节目的策划.提出自己关于非主流气象影视节目内容应该如何拓展的一些设想.本文从节目的构想、策划,以及市场的定位与行销阐述节目在制作、运作方面的具体思路,希望从满足观众不同需求的角度制作出一些新颖独特的非主流电视气象节目,也希望从挖掘新内容、拓展新外延的角度,使非主流气象节目也早日成为气象影视荧屏中的一朵奇葩.
分析了气象节目的特点及其主持人因节目需要所应具备的风格特点,从气象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的异同、节目风格形成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了新时期气象节目形态和节目的走向。
气象灾害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其影响力强、涉及面广,并有一定的持续性,而特别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从社会发展对电视气象信息的需求出发和国内外电视媒体对天气事件高度关注,就"灾害性天气"电视传播的要点,以及气象灾害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发挥气象专业优势,提高电视传播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谈了作者的体会.
"电视节奏"是21世纪电视人引进的最新语汇之一,对节目的整体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日常电视天气节目中,如何合理把握电视节目的整体节奏还没有引起大多数电视天气人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日常天气节目需要什么样的节奏及节奏该如何把握的问题进行论述,从节目结构框架、画面的节奏、文稿的节奏、主持的节奏以及音乐的节奏等各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随着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长假策划逐渐走入我们视野.要做好长假策划,首先分析受众需求,在内容上下功夫;其次在编排上,长假预备期、前期、后期节目要有着不同安排;另外,节目内容和风格也要和特定的假日氛围一致.本文还略谈了一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未来发展设想,如打造观众约会心理、增加现场播报等。希望电视气象节目能抓住长假特别节目的契机,扩大影响力,提升整个节目的收视率。
字幕在电视节目中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中国气象频道来说,作为专业的频道,有很多不同于其他频道的地方,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表达都要求更准确、清晰、醒目和实用。因此,充分地挖掘字幕的功能并用在频道中,将会从不同层面满足观众对于天气信息的需求.字幕已经成为气象频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字幕,让其为整个频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