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冬季一次罕见强浓雾天气成因分析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ua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2月25—27 日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罕见强浓雾天气过程从大尺度背景、动力和热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面风速在0.3~2.9m/s之间变化可产生大雾;在0.3~2.4m/s之间变化可产生浓雾;本次大雾期间15米能见度维持阶段风速在0.8~1.1 m/s之间变化;2.虽然浓雾发生前的几天内水汽条件差且未产生降水,但是槽前西南气流的持续水汽输送可使强浓雾产生所必须的水汽条件得到满足;3.在大雾发生前,稳定层结逐渐建立,日出后首先在较高层出现不稳定层结,继而下传到底层,稳定层结被破坏,大雾减轻或消散;4.第一阶段强浓雾出现前,能见度出现多次急速大幅振荡,而在第二阶段则未出现类似现象。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激光雷达探测兰州上空高云与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并用Lowtran7定量模拟出高云对气溶胶的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光系数廓线与微波辐射计得到的相对湿度廓线随高度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低空和云内消光系数和相对湿度都会出现极大值。气溶胶层主要在2km以下。白天,高云的存在,使得云下气溶胶短波加热率减少。两者的差别在地表处最为明显,中午前后差别比较大,在11:00最大,为-0.096K/h,
为了提高紫外线预报水平,本文通过对广州市2004-2006年紫外线辐射资料做统计分析,初步揭示紫外线辐射强度季节性变化规律。紫外线辐射强度总体米说是夏、秋季强,冬、春季弱,紫外线辐射与云量和相对湿度呈反相关关系,与能见度呈正相关关系。另外,由于业务预报的需要,本文还结合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尝试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对全年、前汛期和后汛期三个不同时段建立预报模型。最后,利用2006年紫外线
由生物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过程产生的含碳的颗粒物被称为碳质气溶胶。黑碳的质量衰减系数是透明气溶胶的2-3倍,当它进入大气形成气溶胶后,对太阳辐射有着较强的吸收作用,所产生的直接辐射仅次于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增温的最重要成分之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上海市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型城市进行黑碳气溶胶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我国大城市
本文利用2002~2006年福州市PM10、N02和SO2逐日资料,及同期08时850pha天气图资料,综合分析福州市5年来空气质最总体状况,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天气系统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州市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PM10浓度有逐年转好的趋势,N02浓度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市区交通要道的N2和S02污染浓度值最高,高山站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值均低于市区。副热带高压和低压倒槽影响
本文利用CERES卫星资料及Eu-Liou辐射传输模式,研究东亚沙尘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作用。卫星资料分析表明,在大气层顶沙尘气溶胶总的辐射效应(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显著的减弱了云的冷却作用。在云被沙尘污染的地区,云的短波,长波及净辐射强迫的四年(2002-2006年)平均值分别为-174.01Wm<-2,79.04Wm<-2和-94.98Wm<-2,比纯净云区的辐射强迫值分别减小了42.50%
厦门市是我国酸雨控制区之一。本文利用1992~2005年厦门市的探空、降水量和酸雨资料来分析厦门市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酸度、酸雨出现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的降水对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率有明显影响,相对于夏、秋二季,冬、春二季的降水酸度更酸,酸雨出现率更高。(2)K指数、850hPa-700hPa层的冷暖平流对酸雨污染没有明显影响。(3)酸雨出现率随着1500米高空风速的增火而增多,风向
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是将含有改进的起沙模式和沙尘气溶胶的微物理过程的气溶胶模式在线耦合到中尺度气象模式中。沙尘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平流输送方案引进了耗散小且正定的MPDATA方案,湍流输送方案则利用气象模式中常用的考虑逆梯度输送的MRF边界层方案改进而来。该预报系统的输入包括全球中期模式T213的气象预报场和沙尘暴数值同化系统SDS-DAS将我国FY-2C卫星遥感的沙尘信息和地面
本文发展了一种新的计算大气中气溶胶与云等非球形粒子光学特性的快速方法(桥接技术),并给出了若干解析结果,同时讨论了计算精度与执行效率。利用新算法对几种典型形状的粒子,如球、旋转椭球、无限长圆柱、有限长圆柱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精确方法的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范围1
卤代温室气体是指含卤素(氟、氯、溴、碘等)的温室气体。由于它们损耗臭氧层,导致全球变暖,被列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清单。根据国际公约,2010年至2015年,中国将全面禁止排放大部分卤代温室气体。近年来,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减排任务,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减排进程。随着禁排时间日益临近,我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外交压力。中国政府采取了臭氧层耗
有研究表明人类排放污染物如NOx,O3以及颗粒物有周变化特征。本研究在全球尺度上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周变化特征,所用资料包括分布在全球各地约170个AERONET站点气溶胶光学厚度日平均资料,以及2000年2月至2007年5月MODIS/Terra版本5第3级产品气溶胶光学厚度日平均资料。AERONET和MODIS资料均显示美国和西欧气溶胶光学厚度工作日显著高于周末,日本和韩国以及南美城市地区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