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在留守儿童学校的开展与创新--扎根本土,回归教育本质,面向未来

来源 :2018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教育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教育应该是在环境中的教育,思考在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自然教育还应该是为了环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育更多的受众成为环境友好型绿色公民.
其他文献
作者讲述了自己做公益项目“食育”推动计划的故事和经历以及公益组织的转型策略;简述了田园食育是从农田到餐桌重新建立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内容,分享了食育中红薯的课程案例;总结了一些关于机构运营的建议和体会,为自然教育中食育的开展提供了范例.
“土地的孩子”一直坚持扎根本土、回归自然的理念,希望通过各项活动让现代孩子拥有家乡的回忆.本文将通过对“土地的孩子”自然教育活动的课程起源及概况、成长变化、收获及反思以及未来的展望等部分的介绍,希望给予中国自然教育从业者及相关机构带来一定启发与建议.
乡育教育不只是乡村与农业、农场的自然教育,更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乡村的孩子真正地回归到他们的乡土,回归到自己的家乡并重新认识它.乡村包括什么?什么样的自然教育真正适合乡村的小孩?这是乡育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乡育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获得的经验教训对农场教育、乡村教育如何落实进行探讨.
盖娅·沃思花园是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可持续生活教育基地,它地处北京生物多样性相对最丰富的地区.在这里,山林与农田交汇衔接,构成了很典型的里山(SATOYAMA)环境.人们将通过在盖娅·沃思花园的系列活动,体验人在自然中有序取用生活所需,不过度压榨自然的生产方式(友善农业).同时,将通过环境教育重建人与自然、土地之间的联结,从而激发人们检视自身生活方式,指引人们从生活本源出发,和土地融为一体.在
半农半自然学校是致力于将人与自然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将以风与土自然学校为例,通过介绍他们开展的实践活动、活动目标、现实中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自然教育从业者提供可行性意见.
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户外不再是以单纯的休闲为目的,而是更多地关注到周边的环境与人.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大批的自然学校和自然教育中心相继成立,研学旅行等政策要求的出现也在反映出户外环境教育已成为趋势.面对这个机遇,红树林基金会(MCF)对周边学校户外环境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决定引进PW水教育项目来为中小学教师解决开展户外环境教育的部分难题.通过分析与深圳中学合作的课程案例及课程评估,得出将校内课程与
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正体现出深度信息化、跨学科等创新趋势.中国也在国家层面开始推进教育创新和改革.正式进入中国20年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携其在美国积累多年的E-STEAM教育经验,在国内开展创新型的自然环境教育.本文对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中国的自然教育定位、E-STEAM课程开发及本土化课程的相关实践、线上线下课程的实际操作工作作了着重介绍.TNC致力于打造自然教育下的E-STEAM跨学科教学创新与
素养教育,是自然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当今素养教育界大力提倡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将自然教育结合学生的素养培育,找到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点,自身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简要阐述学校自然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文根据笔者在2018年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学校教育分论坛”的发言整理而来.本文综述了留美期间对美国环境教育的了解和分析,给出了威斯康星州的环境教育几个实例并辅以个人的观察.文章后半段介绍了在地自然教育中心的教学实践,对比了威斯康星州的环境教育目标与国内专业机构自然教育的异同,提出了有选择地吸收,通过对话和相互学习,促进行业的发展.
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了四川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讲述了四川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单一的课程到多门课程,从启蒙到专题化的探究,中间不断遇到新的挑战,而在解决新的挑战时,也在不断地尝试;指出将来大学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课程必然走向个性化、多样化.自然教育是在这种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中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