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 :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在威海市发展状况的概括,详细介绍了目前在本市开展的几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并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对土壤改善、资源利用等方面作用的论述,揭示了其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氚水在模拟水稻田中的迁移、消长行为,并应用三库室开系统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水稻、水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引入田表水中的氚水,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氚水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水稻中,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水氚)的比活度大于结合态氚(或结晶水氚)的比活度;水稻植株和土壤中氚水
经过选择物料,复合筛选,实验室模拟实验,化学测定,N示踪和化学测定,盆栽、微区及田间试验,研制出一种保氮复合碳铵.它与碳铵相比能提高氮肥利用率7.7-15﹪,减少氨挥发损失5-12﹪;能使水稻增产5-10﹪,棉花增产6-20﹪.而且,保氮复合碳铵具有不结块,氨臭味减少,生产成本降低,施用方便,实用性广等特点.经2000多亩大田示范,均获良好增产效果.
以盆栽辽伏与大田红星苹果为试材,研究根外追施B与土壤追施B的吸收、运转分配习性,结果表明:(1)盛花期用含B250μg-g的HBO标记红星果台叶,2天后叶片中的B已运向邻近各部位,以果台副梢输入最多.至12天,标记叶中的B下降60﹪,幼果与果台木质部中的B逐渐上升,占全硼量的10-13﹪.新梢迅速生长期标记新梢中部叶,10天后,叶片所吸收的B已有59.3﹪外运,新梢顶部叶的分配率高于基部叶.晚秋标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运用孕酮单克隆抗体自包被固相放免分析法(Self-coating RIA Using Progesterone Mono-clonal Antibody,Sc-RIA)其灵敏度为0.06nmol/L,回收率达95.73﹪,批内CV6.8﹪,批间CV9.3﹪,与DPC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在研究中用90﹪乙醇作为固相样品-滤纸的抽提剂,得到滤纸样品中的-P和I-P回收率分别为95.01±
针对河南主要作物小麦、玉米中存在的产量高,投资大,效益低的实际问题,利用稳定性同位素N示踪的方法,探讨在高N施肥情况下,小麦、玉米追加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28.42-46.28﹪,体内运转量为54-68﹪,增施N素化肥的有效期可连续三茬作物累计利用率为52.07-60.39﹪.在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上,获得小麦、玉米年亩产1000kg,小麦最佳施纯N量为亩10-12.5kg,夏玉米为20-25kg.
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面积急剧扩大,国外大型连栋温室与现代化栽培配套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设施内CO施肥作为一项高产、优质、抗病的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园艺工作者和广大菜农的关注.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近年来,农机部门加强了机械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从搞好环境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提出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秸秆经济,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成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又一新的亮点.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等造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严重.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氮、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运用微生物工程技术制成秸秆生物肥料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本文就是在长期研究和应用试验与推广的基础上,阐述了秸秆生物肥料的研制和试验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等.
农作物秸秆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副成品,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成份,是一种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区,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各种农作物秸秆总量达7000多万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八种依靠机械综合利用秸秆的技术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
玉米秸秆是极好的畜牧饲料,来源广,数量多,但由于缺少加工手段,利用率仅占2/5,3/5以上被遗弃、腐烂或焚烧,既造成了浪费,又污染了环境.充分利用机械深加工,制成颗粒饲料、发酵饲料或青贮饲料,使秸秆变废为宝,已成为当今农业科技开发的重要内容.山东省莱州市农机局组织开发的农作物秸秆加工设备,加工生产出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采良率100﹪、便于贮存和运输的饲料,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