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政治学维度审视中国法治空间的生产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斐伏尔通过空间与生产两个概念的双向互释揭示了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提出了以差异性空间改造资本主义均质化的抽象空间的空间政治学理论.传统的法治空间作为国家政治空间凌驾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空间之上,中国法治化进程不是通过日常生活被法律化形成均质化的法治秩序,而是通过普通民众的法律实践实现差异性的法治秩序.
其他文献
本轻型高机动消防车水炮单元作为新兴重工研发的轻型高机动应急救援系列装备之一,基于高性能的越野车底盘,并综合运用了公司多项先进技术进行上装研发,填补了国内轻型高机动消防车的空白。整车产品将底盘与上装连接在一起,上装部分根据工作需要和底盘车参数为基准进行设计,具备标准化和互换性的轻型高机动通用底盘为主装备提供良好的应急装备搭载平台,完全适用未来应急救援装备的发展趋势。
通过比较信访者及其信访行为对于不同时空的选择,本文试图归纳社会时空视角下信访行为的规律,阐释各种社会时间与空间蕴含的不同背景与指向.此外,通过分析信访者对于时空的运用,进一步揭示社会时空与信访行为的关系,时空是信访行为的建构要素,信访行为导致时空的功能分化,甚至带来风险性.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促使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走进城市、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则是城市化的内在前提.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描述失地农民生活社区的脏乱差现象时经常把其归因为农民自身素质问题而忽视了农民在城市融入时的行动逻辑和内在根源.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记忆的视角来考察与解读失地农民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生活空间转换、社区记忆断裂是失地农民城市融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
沿着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这—研究视角,以血缘联结与经济分化的二维变量,考察了北镇的村庄社会结构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北镇的村庄呈现低度的村庄社会关联,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联薄弱、经济分层日益凸显,是一种分散且分化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形塑了激烈的派性斗争,富人主政日趋普遍化;农民转向自我中心的个体本位,权利与义务失衡,村民集体行动能力薄弱,村庄治理陷入公共品供给"搭便车"、农民谋利型上访
随着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水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大规模跨地区的调水工程应运而起.异地调水工程让水源地和受水区之间产生环境、经济和社会关联.本文以天津于桥水库为例,分析其面临的严峻环境污染形势,研究发现当前治理手段的弱点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建设,重点提出水缘关系的概念,明确其为一种新型、对等、后致的地区联系,并建议从社会基础建设、平衡机制设计、环境信息沟通、"互助式"环保行动四个维度进行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不仅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的工具,而且为资本的扩张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资本的空间生产带来了空间的爆炸,创造了大量的空间矛盾,它已经成为—把双刃剑,对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住房问题实质上是空间问题,是资本为了积累和增值而进行无限的空间扩展的结果.一方面,资本转移了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
城市言说的问题是当代西方城市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论域.理论家们借用了解释学研究中的文本方法,把城市看作一种文本,普遍地肯定了城市在"言说"、表达特定的文化意义.无论是城市静态的建筑结构还是城市空间中人们的活动都是城市言说的基本方式.就其内容而言,城市的言说一方面表达了对城市现实的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理想的建构.尽管在理论逻辑上对城市言说问题的探究必然引向对城市为谁言说的问题的讨论
文章介绍了空间生产的“生活”问题,分析了生活时代的空间问题,总结了“空间-生活”的伦理调适。空间、生产、生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空间-生产-生活的相互关联,是一个主体、社会、世界等相互作用的综合性过程。从可持续的生产到可持续的生活,是空间变革、空间实践的重要伦理转换方向,面对这种转换,不仅需要对生产,也需要对生活,进行更为深刻的哲学与伦理反思。
齐美尔认为空间距离是价值、美感生成的源泉,是社会共同体存在的基础.现代现象如技术、货币、艺术等在不断消除空间距离的同时生成了—种心理体验:与原初的东西不断疏远.他对空间距离的辩证现象的揭示是中肯的,但是隐含在其中心理主义是需要被克服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齐美尔通过空间思想的本体论地位及其变化揭示出艺术、价值、知识、风格等的起源。他更重要的作用是揭示出空间上的辩证现象。更为关注他对于科学技术之于空间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转轨与变迁使得人们习惯于借助西方的社会时空理论加以分析,而很少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时空思想对西方的时空范畴进行反身性批判与创造性转化,形成更加科学的时空观念去分析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实践.其实,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时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轮回更替、无限扩张的运动过程,体现出螺旋式上升与曲折性发展,空间包含着天、地、东、南、西、北等六个方位,具有对称性与可逆性等特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