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吕宋岛聚合带沉积物散布系统及其从源到汇之意义

来源 :2012年海峡两岸石油天然气资源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g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台湾-吕宋岛间深海区域的水深与震测剖面数据,首先辨识出沿着台湾-吕宋岛聚合带发育的海底沉积形貌特征,包括南海棚坡(被动大陆边缘)与高屏棚坡(活动大陆边缘),两陆坡之间的澎湖海底峡谷、澎湖深海水道、及北马尼拉海沟.此三段南北走向的槽状线性沟渠,分布在邻近台湾-吕宋岛西侧南海海盆东缘最深处,可以相互连接排列,形成一条直接的沉积物输送管道.从邻近台湾造山带及中国大陆边缘侵蚀风化而来的沉积物,会经由此沉积物散布路径,最终传输到马尼拉海沟堆积.澎湖深海水道位于枢钮位置,北边为台湾弧陆碰撞带,南边为马尼拉海沟隐没带.南海陆坡上的福尔摩沙峡谷主要承接来自中国大陆的陆源物质,高屏棚坡上的高屏峡谷所传输的陆源物质主要来自台湾,而位于轴部的澎湖峡谷可接受来自两侧陆坡的浅海沉积物,此三条峡谷皆可成为主要沉积物散布管道,主要的造山带沉积物透过轴部峡谷之纵向传输,并可经由两侧峡谷及小型沟渠侧向补充沉积物,汇集到南海海盆.此沉积物散布管道在由北到南反应由碰撞到隐没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同时受到构造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影响下,其沉积形貌特征逐渐改变:水深由浅到深,槽状沟渠横剖面由窄到宽,纵剖面坡度由陡到缓,沉积作用由侵蚀到以堆积为主,最后有明显的楔型堆积体,分布在宽缓的海沟底部.本文比较南海最北部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海板块聚合带胡安湾的沉积物散布系统两者之沉积物传输路径,藉以凸显沉积物散布系统的架构.两者有相似的两侧陆坡聚合海床形貌,呈现一个三角形且开口向海沟处倾斜的聚合型海盆,轴部峡谷-水道沿着聚合带发育,陆坡上发育的海底峡谷及沟渠水道朝轴部峡谷汇流,形成区域性且完整的树枝状沉积物散布系统.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克汉河(Markham River)沿着Finisterre造山带走向发育.马克汉河出海后旋即与马克汉海底峡谷相接,往深海延伸并且与马克汉深海水道相接,最后汇入到新不列颠海沟(New Britain Trench).此线性且相互连接的的轴部传输路径,在沉积物传输系统中扮演着枢纽的角色.陆源沉积物除了经由陆坡以下坡运动向深海输送外,亦可经由线性沟渠直接往深海传输.此系统特征为轴部纵向传输及沉积物侧向补充,为活动大陆边缘从源到汇研究提供一理想之模拟范例,从造山带源头到海沟汇集处距离仅不到三百公里即有完整系统,可模拟至其它地区聚合带研究从源到汇(source-to-sink)的相关议题.经由本研究工作与前人文献收集讨论后,可知澎湖峡谷、澎湖深海水道和北马尼拉海沟相互连接之线性沟渠为散布系统主轴,其管道位置及走向主要受到大地构造的影响,而沉积物散布系统形貌受控于构造及沉积作用.沉积物散布系统的发育,始于形成数条南北走向位于台湾造山带西南侧深水区的海底峡谷,距今约1.6Ma;澎湖深海水道自东侧地势抬升挤压后形成,年代大约少1Ma;距今约0.4Ma古澎湖峡谷约形成在今日澎湖峡谷东北方,位置及走向确立后,整体沉积物散布系统大致成形.马尼拉海沟约在15Ma开始形成并持续隐没作用,并逐渐向西移动到台湾造山带南边.至今澎湖海底峡谷和澎湖深海水道相接,且往南和马尼拉海沟北端相接,形成一完整之区域性沉积物散布系统.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就很高, 随着饮食习惯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肛肠直肠疾病又有日益增多之势,其发病率可谓诸病之首.痔病、肛瘘、肛裂、肛周脓肿成为常见的肛门直肠
会议
钙离子震荡与细胞周期的转化密切相关,但是关于L-型钙离子通道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与胚胎发育相关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我们在本实验中研究了L-型钙离子通道在小鼠卵母细胞减
在讨论广告在消费中的引导作用之前,我们有必要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做一些相应的分析.rn“消费者行为”不同于“消费”,它具有更深厚的内容和特点.消费者行为是个人在评估、获取
发泡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及聚合物溶解气体后的膨胀是影响聚合物发泡材料特微泡孔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CO2、H2O发泡剂在聚苯乙烯(PS)中的溶解平衡,通过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