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与能动--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化研究

来源 :第6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j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地域不断拓展,大都市区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别于国外大都市郊区化过程,我国大都市区化更接近"城市和区域一体化",并表现出强烈的主体能动作用特点.其中,"大都市外围地区"是都市区化初期发展所必须跨越的一个空间范围.大城市外围属于大都市腹地扩展地区,该地区受到中心城和外围次中心共同作用,城市和乡村(镇)的发展呈现为相互交错状态.研究通过解析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进,合理分析空间绩效及能动作用过程,能提高空间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城乡发展品质.
其他文献
对于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编制人员又有哪些问题和困惑呢,对于规划编制单位而言,最关注的问题包括规划编制单位的定位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学科发展影响下的改革适应问题以及城乡规划市场规范化问题。对于规划编制人员而言,较多的困惑在于如何发挥自身价值,提高专业影响力、学术创新能力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面对问题,要认真研究如何应对,如何促进行业发展,第一,以开放的态度,树立为国家服务的信念。第二,以超前的意识,加强
微调查技术平台(Planbook)是由同济大学课题组自主研发,基于手机移动端软件(微信、qq等)针对用户主、客观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的城乡规划问卷调查技术平台.项目出发点是为了优化和改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问卷调查的参与度不高和调查成果可信度低的问题,利用微信、qq等当前广泛应用的手机移动端应用为载体,实现基于热点收集(定时、定点)有目的性的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微调查技术平台已被成功应用到城乡规划领域的各
地权契约乃文明社会之基石,社会人格由此塑造,公私关系由此界定。中国古代的地权契约制度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是不容被抹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中国城乡推进的土地制度改革,关系社会增值如何在城乡内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关系公私利益与治理关系如何调整、社会重建如何规划。这方面,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可供借鉴。文明之转型实为公私关系之转型,需要建设正当的公、正当的私、正当的
报告中提出了城乡发展中的空间品质的研究问题.一是中观空间视角,分析城市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二是社区研究视角,分析居住人群对社区品质的评判;三是理论探讨视角,分析社会空间与社会资本与空间品质的关系,而这也是规划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伦敦空间发展战略》提出要"在全球城市中脱颖而出",要争取达到"最高的环境标准和生活质量",其6个具体目标中,也有3个和城市空间品质相关.对城市空间品质的研究需要更多视角,
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提出"规划区层次区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而根据《江苏省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县级市和县城的规划区宜尽可能覆盖县(市)的行政区域"的提法,即要求将县级城市的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三类空间.《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以下简称"《要求》")也提出
在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后不久,辽宁自上而下推动乡村环境改善,打造一批宜居示范村庄.通过县域宜居建设总体规划、乡镇宜居建设总体规划、村宜居总体规划,建立一种实施导向下的乡村建设规划总框架。从战略与策划开始研究,而不是就修那条路而研究怎么修,这为建设的时序性提供了逻辑。但实践中,发现不仅如此,还激发了村民的参与性。规划公示的时候,村民非常理解修这条路不修那条路的原因,而那
围绕社会学的关键词"互动",来分析社会中的"人"的概念和空间问题.文中首先,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其次,将生活世界的概念引入城市学,对接城市学者的空间概念。其三,重新考量生活世界和人的关系,需要解读“生活世界”的人文学。然而,当下中国城市空间面临着碎片化、封闭化、原子化、私有化、景观化的问题,这些都是反人性成长的。对今天的城市空间不满意,就必须要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文学、人性论,回到社会性的努力
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实践区,重庆近年来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城郊农村因特殊的区位、直接受城市影响的特征,城与乡之间的联系也较其他地域更为显著。因此,城郊农村的规划建设应立在主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耕地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尊重农民意愿和文化传统,提升土地价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通过控制与协商相结合的规划方法研究空间管控与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平衡,从政策和机制上探讨城乡规划的可实施
面对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空间重构趋势,本研究旨在打破“城市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以城市非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其纳入法定规划体系,探索有效、务实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管控技术框架从面面向先发地区的实际需要,改变当前先发地区规划管理的被动地位。不同于城市建设用地相对集中的空间利用,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建设开发项目选址往往更加随机。而对多样的、据点式的建设开发模式,城市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在确保生态
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发展效率问题,小城镇是中国特色的自下而上城镇化道路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效率直接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与转型升级.发展效率的测度对精准认知其发展质量与水平,制定科学的城镇体系,实现各类小城镇投入资源合理分配使用,达到最优配置,最终为促成大中城市健康城镇化提供全新视角与思路.武汉市小城镇失能、质量下降与贡献率低等问题更加突出,研究为破解大中城市城镇化难题提供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