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肝转移肝切除的预后分析(附45例报告)

来源 :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胃癌肝转移后实施肝切除病人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6-2003年间实施肝切除的45例胃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病理学指标与患者生存期间的关系.结果:45例接受肝切除的患者有2例死于术后严重并发症.获得随访的39例病人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32%和21%.中位生存时间为29.5个月,6例患者存活时间超过5年.胃周淋巴结转移、侵袭深度、辅助化疗、肝脏转移灶数目以及胃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均与患者生存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但年龄、性别、肝脏转移灶的最大直径以及是否进行肝脏介入治疗与患者的生存率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无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胃癌肝转移后实施肝切除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是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占有的重要地位,分析了目前工药治疗重型肝炎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成功片断,并提出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切入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医务人员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新型病毒的发现,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现就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现状,进行如下简述.
本文阐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特点,分析了肝细胞严重坏死的特征,提出了重型肝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本文收集了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证侯和生化及B超指标,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初步总结了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诊断标准.
根据重型肝炎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了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介绍了各种分型方法和各有的特点及研究概况,以其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个标准模式.
目的:根据重型肝炎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中辨证的原则和方法,制定重型肝炎的辨证标准.方法:回顾性调查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1985.1~1999.10期间住院的250例重型肝炎患者和360例一般肝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采用计算机统计方法,得出处个证型的频数分布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逐步判别分析函数及判别系数归纳出各证型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及辨证要
患者,女,54岁.上腹部、腰背部胀痛一年加重二月伴消瘦入院,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进食可.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上腹部轻压痛,无肿块可及,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提示:肝脏正常,胆囊正常,胰体部2×1.5cm占位,囊腺癌可能.CT提示:胰腺头体交界处低密度占位,边界清,胰腺占位,性质待定(图一).入院后择期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胰头体交界处囊性肿块,包膜完整,予以肿块切除,术中冰冻切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2005年中21例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行囊肿切除术4例,胰体尾切除12例,Whipple手术3例,囊肿外引流2例.误诊率10%,无术后近期死亡.浆液性囊腺瘤切除后无1例复发,囊腺癌(含囊腺瘤恶变)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63%.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B超和CT是早期发现胰腺囊性瘤的最有效手段,减少误诊和完全切除可获较长期生存.
目的:观察MMP-9及TIMP-1在SAP大鼠肺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并探讨其在继发肺损伤中的作用,观察生长抑素对SAP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胰被膜下多点均匀注射5%的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的SAP模型.观察炎性介质(淀粉酶、TNF-α、IL-6)、肺体指数、肺组织MPO水平的变化、胰腺、肺脏病理变化及MMP-9及TIMP-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研究结果表明SAP可以诱导炎性介质释放增多,同时M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MHC)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DPI).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DPI)观察结直肠癌术前病例和术后转移性肝癌病例各30例及对照组20例,测量肝动脉和门静脉内径,并观察癌肿病灶及肝动脉、门静脉的血流情况,检测癌灶内血管及肝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和门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分别对正常组、小肝癌型、结节型及块状型肝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