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拔”“灸”结合法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来源 :世界中联第二届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七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全国中医临床疗效与亚健康干预效果测评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拔罐和艾灸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法,以其方便、持久、疗效好而快、绿色等优势在临床中得以运用.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将"拔法"和"灸法"结合起来,发明新的器具,这种器具在吸拔的同时又能灸法治疗,可多个穴位同时施灸,可对人体产生多重作用,即"拔法"、"灸法"、"砭石疗法"、"温熨疗法"等,节省了医者的时间及体力,大大地提高了疗效,在临床中可寓防于治,寓治于防地治已病、未病、亚健康等.
其他文献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伴睡眠障碍是指患者不明原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的慢性疲劳,并伴有入睡困难、早醒等失眠症状和嗜睡症状.本研究利用Microsoft Excel2010、IBM SPSS Statistics20.0和Clementine12.0软件,分析门诊收集的53例病例,探索CFS伴睡眠障碍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CFS伴睡眠障碍提供新的思路.本治疗小组采用清热化湿法诊治CFS伴睡眠障碍
随着国家对标准化的工作逐步重视,标准化在中医亚健康体系中的意义和作用不断凸显,通过规范市场行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建立最佳秩序,促进相关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标准化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使资源合理利用,消除技术壁垒.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本文从"亚健康调理服务标准化"工作入手,对中医亚健康的标准化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从未病先防,养生防传;己病早治,自主调节;早期干预,扶正去邪;既病防变,标本兼治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痹症".
睡眠是机体复原的重要环节,是维系健康的重要保障.而失眠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使人感觉疲劳,使人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日常生活,还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诱发各种疾病,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近些年,世界各地的失眠率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已经达到了45.5%.其中老年人的失眠率普遍高于普通人群,而失眠发生的人群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或工作人群.调查发现,大学生和小学儿童同样受到失眠的困扰,失眠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的普及以及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的下降,但抗生素滥用、激素滥用、输液滥用等问题的泛滥,使儿童的体质有所衰弱,所以促使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就成为了社会的极大需求。因此采用中医治未病的方法预防儿童疾病,可有效地增强儿童的体质与免疫力,抵抗邪气的侵袭,这种措施几千年在儿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并成
高血压前期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危群体,高血压前期属于中医学的未病范畴,是进行早期防治干预的重要阶段.而中医治未病理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内涵及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对高血压前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基础的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血压前期进行干预和调护,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病发病率.
本文以C8051F320单片机系统为设计核心,通过模块化的软硬件设计,实现了电子针灸与远红外热疗的理疗功能。通过软件编程,可以产生不同频率与波形的电脉冲,能够完成对作用于人体的远红外线温度的精确控制。该理疗仪可以根据不同用户需求,灵活设置不同功能,方便有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男性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暴露出来的男性健康问题也日益明显,特别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越来越得到社会与家庭的重视,本文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提出了针对男性生殖亚健康状态的调护,其中包括了常见男性生殖系统亚健康问题,如前列腺增生倾向和性生殖机能减退的日常饮食起居调摄和中医辨证调摄,从而干预男性生殖亚健康状态,促进男性生殖健康事业的发展.
目的:对脾气虚亚健康状态模型大鼠的构建进行研究,以期为亚健康状态不同证型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有效治疗药物的干预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情绪失和的复合因素方法构建模型大鼠,并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胃肠功能、生化指标、神经免疫学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大鼠体重开始下降,活动量明显减少;饮食逐渐减少;大便由正常变为稀溏.这些模型基本符合临床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客观指标结果显示造
本文试从"情志管理概念的提出"、"情志管理是中医亚健康治未病的重要策略"以及"亚健康治未病情志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对中医亚健康治未病在情志管理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