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液氮洗驰放气变压吸附提纯CO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anji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合理使用资源和减排温室气体,合成氨液氮洗驰放气经变压吸附提纯而获得高纯度CO;该高纯度CO作为碳一化工的合成原料。本文针对吸附穿透情况、再生解吸情况、吸附温度的影响以及产品气CO纯度和CO同收率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U-1吸附剂对CO的动态吸附最较大、而对N2,CH4,H2的动态吸附量很小,增大原料气流最,使得停留时间缩短,则原料气各组分的穿透点提前,吸跗量下降;穿透曲线达到穿透点后,几乎直线上升,形状比较陡峭,较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平衡,这表明PU-1吸附剂吸附CO所需的传质区(吸附前沿)长度较短;在抽真空初期,解吸的CO量较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吸出的CO量减少,解吸曲线趋于平缓,这是由于可解吸的CO逐渐减小的缘故;PU-1吸附剂吸附分离CO的最佳温度操作范围是318~358K;当原料气CO浓度很低时,产品气的纯度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当原料气CO浓度在20%以上时,产品气的纯度基本保持在95%以上;但随着原料气CO浓度的提高,CO回收率反而下降,当超过40%时,CO回收率大幅度下降,其影响因素是吸附时间。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城镇环境中恶臭的来源、成份和污染危害.重点论述了SLBB复合益生菌制剂,采用多种益生菌为菌种,优化菌种复合比例,选用不同用途的培养基,经特殊发酵工艺精制,研究出富含多种益生菌的制剂;通过SLBB复合益生菌制剂在垃圾场和禽畜养殖场除臭应用试验,证明该复合益生菌制剂,能有效降低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和禽、畜养殖场圈舍中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恶臭,减少恶臭气体严重干扰垃圾填埋场周围居民的正常
为表征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10的主要变化特征,利用主相关型和EOF方法,分析了16个监测站点1、4、7、10月份PM10浓度场主信号,利用功率谱方法分析了主信号浓度的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主城区16个站点PM10浓度的相关性较强,各站点PM10浓度在1、4、7、10月份的变化趋势较一致,但各个季节浓度变化幅度不同.东北方向的监测站点PM10浓度变化幅度低.还原PM10主信号浓度场,得到1、4、7、1
厌氧消化技术是处理有机废弃物的重要手段,但易受到氨的抑制导致过程不稳定.通过将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水洗、再循环通入反应器液面上(R1系统)和液相中(R2系统),可降低厌氧消化过程氨抑制.本文研究了降低气体循环比(循环沼气速率与产生沼气速率比)的可行性.气体循环比为150时,厌氧消化反应器有机负荷7g VTS/L/d在53℃和60℃均保持稳定(R1系统),但60℃时较53℃氨氮的去除效率提高了1.23
研究了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烷硫基化衍生试剂和加入量等因素对DA(二苯氯胂)和DC(二苯氰胂)烷硫基化衍生效率的影响,获得的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溶剂甲醇,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0min,衍生试剂为1-丁硫醇及其加入量为50μL 对10μg DA或DC;以甲醇为溶剂,提高了DC的衍生效率,获得了与DA接近的衍生效率;对固体废渣中DA和DC的提取溶剂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以甲醇为提取溶剂的固体
以平顶山白龟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域布设了10个采样点,共采集29个沉积物样品,对其全碳(TC)、有机碳(TOC)、有机氮和全氮(TN)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研究区域内沉积物有机污染特征进行评价,同时对湿地有机质来源进行简单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TOC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0.005178%~9.602%,平均为2.733%,TN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0.01450%~0.2761%,平均为0.1
本篇文章是通过实验手段对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产生的生物残渣,进行旱田作物的肥效实验.本实验采用非完全设计将实验场地划分为不同的处理小区,每个处理小区按不同的残渣和化肥施用量进行设置,通过两年旱田作物的产量统计数据和田间作物生长性状调查,探索确定生物残渣最佳施用量.
论文在1023K恒温条件下,开展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催化气化—改质实验研究,探讨了水蒸汽添加、氧气供应等操作要素对城市垃圾向H2、CO等有效气体组分转化的影响,评估了Ni基催化剂对分解焦油、促进H2、CO等气体组分生成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利用气化—改质技术,可以从生活垃圾中制造出富含H2、CO清洁合成气,改质过程中,合理利用Ni基催化剂、并导入适量水蒸汽及氧气,可有效分解焦油、提高H2及CO收率.在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还是以填埋方式为主,后患无穷。因此,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面临新挑战,首先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而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才能有序地开展该项工作,迎接新挑战。
本文首先对各行业对SO2浓度高低的界定进行了初步的介绍,然后针对高浓度SO2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活性炭法脱除的工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是:在反应器内径为28cm,床层高度为30cm,柱状活性炭的装填密度为0.433g/cm3,床层温度为80℃,增湿温度为60℃,体积空速为500/h的条件下,活性炭脱除烟气中SO2的极限浓度为18000mg/m3;其优化的操作条件为:床层温度和增湿水温度同时
利用手持式尾气分析仪,结合双怠速检测法,分别在低怠速冷启动、低怠速热启动和高怠速热启动3种不同工况下,对在用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气中常规组分(CO、CO2、O2、NO、HC)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工况下,柴油车排放的HC、CO均显著低于汽油车,NO的排放则可能受发动机和使用年限的影响较大,没有显著的规律;柴油车排放的O2则显著高于汽油车,这是由于柴油机是稀混合燃烧,使得过氧量大;加装尾气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