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东亚共同体论”研究

来源 :第六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冬季世界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l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东亚展望小组(EAVG)首次提出以“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地区合作的长远目标,此后,日本学者围绕着“东亚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建立东亚共同体”和“怎么建立东亚共同体”等核心问题做出了各自的回答;体系各异的“东亚共同体论”也由此先后形成.几年间,从国家本位的理性主义共同体论的确立,到注重身份认同的建构主义共同体论的形成,“东亚共同体论”的内涵不断发展丰富.2007年前后,毛里和子等学者在融合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地区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适应东亚地区特性的“东亚共同体论”.至此,日本学者的“东亚共同体论”已呈现不断发展完善的发展脉络,该脉络充分反映了日本学界不断将欧洲一体化理论内化,并将之创造性地应用到东亚的过程。
其他文献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中,各个阶级广泛参与,其中作为法国国民主体的农民,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革命前期,这种作用更多的是为革命提供基础
  本文从梳理达尼埃尔·罗什的物质文化史研究的学术脉络开始。指出其继承布罗代尔的“物质文明”史观与拉布鲁斯的计量方法,并融入自身对物与人的关系、物质世界与符号/意
  关于奥斯曼帝国加入欧洲国家体系及其地位的问题,国内外学界通常以1856年的《巴黎条约》作为历史依据。如果以条约作为界定一个国家纳入某个国家(际)体系的标准,那么,奥
会议
  “中华”一词在当代中日两国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概念,这种概念上的分野始于日本近世时期。近世思想家们追求日本主体性的热情日益高涨,将“中华”概念推向了前所未
会议
  中越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其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在越南二千多年的可考信史中,有一千余年属于中国的郡县或州府,剩下的一千多年同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研究中越宗藩关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