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传统中药通心络缓解动脉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利用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制备血管外膜损伤介导早期动脉硬化、血管收缩性增强的动物模型,以通心络超微粉作为干预因素,并同经典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进行比较,观察药物干预组同对照组相比血管形态的变化、对血管激动剂(5—羟色胺)敏感性的改变,并检测血管组织中CNP、PKG1有无变化;体外培养动脉平滑肌细胞,观察5—羟色胺在体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反应,以及CNP对5—羟色胺有无拮抗作用,并且探讨CNP拮抗5—羟色胺收缩作用的可能机制。
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各个药物干预组右侧包裹的颈动脉血管段内弹力板内面积、外弹力板内面积明显减少(p<0.05)、中膜面积变化不明显(p>0.05)、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基础血流量增加(p<0.05)、对5—羟色胺的缩血管反应降低(p<0.05)以及血管组织中的CNP、PKG1α均有明显表达增加(p<0.05),并且有剂量依赖性,并且体外实验证明CNP可以拮抗5—羟色胺的收缩反应并且这种作用可以被PKGⅠ的阻断剂KT—5823所逆转。
结论:应用通心络超微粉和阿托伐他汀一样均能预防和改善血管外膜慢性损伤所致的血管慢性痉挛及血管对5—HT的高反应性,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上调局部血管组织中CNP的蛋白表达来发挥其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并且PKGⅠα在CNP的降低血管收缩反应性、舒张血管的作用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CNP下游的另一个靶点PKGⅠβ与CNP的这种作用关系不密切,并且通心络超微粉的这种降低血管收缩反应性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