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域的博弈与遗产价值的重构--基于彝族禳灾文化遗产化案例的思考

来源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z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路径之一.然而,申遗在当下更同质于一种基于不同社会场域的主体性选择,这种选择看似延展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实则改变了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自然而紧密的依存状态.就彝族的禳灾仪式而言,它原本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生活经验与集体记忆的结晶,是适应其生产生活有效的地方性知识,是少数民族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表达.但是在当下不同社会场域中,不同主体从自身所属利益共同体出发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非遗性的价值建构,赋予其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禳灾文化主体的传统地位被改变,原有的"价值"在新的评判标准下被重新评价和书写.因此,本文将通过不同主体在申遗"在场"中的话语、行动和博弈,就申遗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对行政权力、商业资本、地方精英、当地民众等主体的现代意义进行纵横向的对比;着重分析教科文组织所理解并倡导的概念化的非遗保护在实践语境中的差异性及造成差异性的原因,探寻不同场域关系网背后的结构逻辑.其次,本文将从中遗的缘起出发,探究在如此复杂的力学关系中,传统民族文化价值如何被各方重构并符号化.在此基础上,从彝族禳灾仪式之一的彝族儿童节"阿依蒙格"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与文化认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及解决的可能路径.
其他文献
杭州市方志馆以古建筑汪宅为载体,分设内部展陈、园林景观、地情资料保存三部分.这座综合性的方志馆集实体、智慧、数字方志馆于一体,并融合杭州市情、方志文化、南宋元素、
苏州市方志馆目前馆藏志书、地情书籍25万余种,藏书近6万册,累计接待来馆人数约15万人次.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苏州市方志馆始终坚持资源立馆、服务立馆、文化立馆,逐渐形成
方志馆的影响和价值在于展示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资料性以及展示手段的多样性和展示形式的灵活性.要坚持项目化运作,把方志馆建设纳入重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内容,面向社会
民族地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哪些需要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通过各层级的法律加以保护,是当前摆在法
"一路一带"计划是中国的国家战略,而丝绸之路申遗是这一战略的主要支撑基础,特别是由丝路历史所形成的共同记忆间性文化,是打破各民族之间精神隔膜,建立互信互利合作机制的精
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这一举措的实施能够有效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目前,某些地方政府在保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中有五个跨界民族.这五个跨界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邻国同源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际视域下,在"一带一路"的经济
从仪式到展演是现阶段双凤村摆手堂仪式变迁的一个现象,其实质是文化资源再生产的一个过程,这种生产过程是国家、政府、族群精英、民众等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为摆手堂仪式重构
作为生态人类学、或环境史视阈中活跃的一分子、积极参与者,人类文化所呈现的多样性,是不同文化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因文化异质性、复杂性状况不同,适应环境变化
民族民间节日是自古以来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优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深厚、含蕴深刻民族民间节日不仅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因.但是目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