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中关于伤椎的处理策略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YX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和探讨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5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其中16例采用传统临床4钉双平面固定(A组),19例采用伤椎加用椎弓根螺钉的6钉固定(B组).A组,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45岁(30~64岁);B组,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42岁(26~61岁).所有患者外伤至手术时间均不超过15天,B组患者在施行常规后路撑开和纠正后凸的同时,伤椎通过椎弓根进行椎体撬拨复位后,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6钉固定,向腹侧推挤伤椎.所有患者术后3天佩戴胸腰支具下地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后缘后移距离变化,内固定失败率、术后并发症等.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意外受伤患者心理反应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护理的优势.方法: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患者.2013年5月—2014年5月,对于我科入住的86例意外受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人员5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共纳入26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35±8岁;对照组共纳入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38±7岁,对照组的患者接受简单的心理指导
[目的] 对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O)的有效性研究进展做一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对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O)临床及基础试验,对其进行回顾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探讨 LED头灯低倍放大镜辅助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间,我院采用LED头灯低倍放大镜辅助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分析其初步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和改良经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隐性失血量。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其中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37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49例,采用改良经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37例(A组),其中单节段14例,多节段23例,采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49例(B
目的 探讨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5年1月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环损伤13例.其中Tile B2型3例,Tile C1-1例,Tile C1-2 5例.受损至手术时间5~13d,平均8.1d.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有很多情况会与体温改变有关,其中最让手术者担心的情况之一是术后体温升高。因此,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体温变化规律及分析引起术后体温改变的因素,对判断体温变化的性质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帮助。
目的:探讨采用仿生双动髋关节假体在治疗髋关节疾病伴臀中肌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股骨颈骨折伴同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共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72-83岁,平均年龄76.4岁,肢体偏瘫病史12-39个月,平均22.4个月.
目的 :探讨双切口入路切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一2012年6月我们采用双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8例,男11例,女7例,按Schatzker分类,Ⅳ型5例,V型7例,Ⅵ型6例。均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行双钢板固定;首先行后内侧入路,取胫骨内侧缘弧形切口,显露后内侧胫骨近端骨折线,选用重建钢板或者AO1/3管型钢板行有限内固定
会议
目的 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扩张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83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26例,年龄18~53岁,平均40.7岁,其中应用Quadrant系统治疗65例(44男、21女),应用3D-View系统治疗18例(13男、5女).
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不同平面髋臼指数,半定量化反映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髋臼缺损情况,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