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特点及传播途径初探

来源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60214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对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因不受播出时间、观看地点以及播放次数等条件的限制而倍受新一代受众的青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广阔的播出空间,持续推广时间长,还可以掌握精准的受众,是纪录片未来发展传播的大势所趋.这当中以"短时长、小制作、小投入"见长的微纪录片因为有着和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而备受关注.本文旨在以新媒体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为研究前提,对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进行相关梳理.
其他文献
在非网络时代,影视作品的所谓碎片化拼贴,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影视作品基本以线性叙事为主模式及方法的颠覆,因此其叙事主体的脉络线索一般都是不中断的,至少是藕断丝连的,可以在观众
"意境"作为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是在从《诗经》开始的悠久而丰富的抒情文学传统中以及"自然气感说"的哲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佛教文化的传播直接启示了意境的理论生成
以2006年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雏形、以2010年商业微电影大片《一触即发》为正式诞生标志,微电影以旺盛的发展势头成为网络文化代表,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传播方式
电影史是电影学科高等教育开设最早的课程.目前中国电影专业理论部分"四大四小"的课程体系中,"中国电影史"作为基础课和必修课在具体教学中地位重要但存在角度单一、视野狭窄
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环境的覆盖性发展,与受众对时间、空间碎片化的需求相适应,催促影视快餐文化对鸿篇巨制的后现代化消解,由此产生的微纪录与微电影不仅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而
本文主要从媒介融合视角出发,结合近年来媒介融合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阐述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理念的拓展;同时,结合一些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纪录片叙事手
广播节目是靠声音和听众建立联系的,而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是节目中最重要的因素,听众是通过主持人的声音来确定主持人形象的.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声音形象成为节目成败的关键所
近年来,警匪(罪案)剧是网络剧制作的热门类型之一,本文对爱奇艺上线的《灭罪师》进行单剧读解,从叙事特征、网民观看心理、主题意旨设计等方面进行粗浅的学理分析,以期展开对
截止至2016年,中国共有50项世界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数字化时代的当今,通过影视作
数字媒体艺术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兴起的一门集网络多媒体、影视动画、游戏、电子出版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本文结合河北传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