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建模初步研究

来源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是可视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其重点是地质体三维模型、三维数据结构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当前GIS三维地层建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Delaunay三角网和地层的三维四面体模型构建了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地层模型,并在VC++6.0开发环境下,利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ization Toolkit(VTK)初步实现了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主要模块。结果表明,运用Delaunay三角网来模拟地层界面和不规则四面体填充地质体实体的方法,来进行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初步实现是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声发射(AE)技术主要反映地应力和煤体结构的变化,而急倾斜煤层(瓦斯较小)掘进期间动力灾害的发生,主要受控于地应力和煤体结构两大因素。利用声发射传播规律时急倾斜煤层掘进期间动力灾害进行了监测并取得了明显的监测效果,之后对动力灾害的前兆模型和判识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认为:声发射监测急倾斜煤层掘进期间动力灾害的前兆模型可以分为正常衰减、单点跳跃和群跳跃三种模型;通过对衰减规律、安全区域及衰
三峡水库蓄水达到设计运行水位的时间在即,蓄水条件下滑坡体的变形及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某大型滑坡为例,在对其结构特征、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和变形监测数据,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FLAC-3D)对其不同蓄水条件下的变形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位移随蓄水的进行高值区范围逐渐向上部扩展,且在蓄水后一定时间内缓慢增大,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175m蓄水后,坡
本文将挡土墙设计参数视为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建立了其失效概率计算的一般模型,并用动水压力改变来表达降雨入渗对挡土墙受力性能的影响。以作者参与加固和改造一个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重力式挡土墙的实际工程作为算例,对其倾覆、滑移、地基承载力及墙体自身强度不足等几个单因素失效模式的失效概率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降雨的作用,原挡土墙地基承载力不足和墙身抗拉的失效概率分别高达26.9%和24.1%,合理地反
三峡工程坝区岩体为坚硬的花岗岩。坝区主要建筑物如船闸和地下发电厂房等大型岩体建筑物的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很少遭到质疑。但岩体局部稳定性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岩体中存在的不连续面(裂隙)与施工开挖面形成不同规模的岩石块体,这些块体的失稳或垮落既破坏岩体的整体稳定性,也常常在施工及其后的工程运营过程中造成灾害,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用方法解决任意大小裂隙,任意形状工程岩体的岩石块体识别及稳定性计算
以某公路边坡为例,对交通荷载下边坡的响应进行了现场测试,在分析边坡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对交通荷载作用下边坡的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边坡在不同车速引起的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岩土边坡对交通荷载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动态响应,车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动荷载对边坡岩土性能将产生弱化作用以及边坡可能产生疲劳失稳问题。边坡对动荷载的响应程度随车辆运行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动态响应最大值发生在
造山带复杂的地质环境导致深埋隧道建设中经常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其中岩爆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在岩爆预测研究简要回顾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造山带岩爆灾害的预测途径。认为在岩爆预测过程中,应加强深埋隧道岩爆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研究;加强造山带深部原始地应力与开挖应力的叠加关系以及隧道施工过程的二次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加强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集成,将造山带地质演化、工程地质环境的形成过程与
针对受上部煤层采动影响的底板运输巷道,进行了工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了巷道顶板和两帮的裂隙随采动压力变化的分形演化规律。试验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底板运输巷道围岩内开始产生裂隙并不断扩展和贯通。运用分形理论定量描述了巷道围岩的损伤破坏程度,表明随着采动压力的变化,巷道围岩分析裂隙网络出现升维。研究结果为制定巷道支护方案,优化支护设计参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研究了各向同性介质在两向不等应力场条件下,地下洞室围岩弹性、弹塑性应力场与洞周围岩位移解析解。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低地应力状态下地下洞室弹性、弹塑性围岩应力场应力与弹性、弹塑性围岩周边位移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地下洞室围岩最大允许位移量计算公式,重点研究了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弹塑性解析解评价方法:采用该方法首先计算出弹塑性围岩洞周最终位移值,然后与按洞周最大允许位移量公式计算得出的位移量值
燕山-喜山期褶皱、构造应力场、洞室空间分布特征三方面协调,对锦屏Ⅰ级电站地下厂房区域洞室群开挖卸荷变形起到了联合控制作用。要深刻研究大型地下洞室工程或大型边坡工程卸荷变形破坏机制,必须首先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出发,全面掌握工程附近的地层弯曲褶皱规律,探讨褶皱的结构性强度对工程附近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基于我国煤矿重大突水事故多为断层和陷落柱突水、且常发生滞后型突水的事实。在分析总结典型突水实例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并进行了高水压下构造破碎带突水模拟实验。得到了不同充填物类型构造破碎带,在1-5MPa的水压下,充填物冲出量、突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水压小时构造破碎带突水量随时间变化不大,而在高水压下突水量经过由小到大变化过程。以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煤矿突水实例特征,提出高水压条件下构造破碎带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