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态学在油田地质构造可视化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0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形态学是一种非线性处理和分析理论,其系统性和严密性不亚于传统的线性理论.图像形态学本身是对传统理论的延拓,使得经典的方法得以在一个新的、统一的层次上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更深入地了解经典算法的性质,并在更广的范围,以更灵活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改进,形态学基于探测的基本思想,从集合的角度来刻画和分析对象,确实反映了自然界中一类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一新视点的选择使其开辟了一个新应用天地,使我们在利用可视化技术的同时提高其描述问题的精确性成为可能.本项目就是通过综合利用测井、地质、试采数据,基于图像形态学理论并结合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建立相应的油田构造模型,从而把各种数据的优势和互补性综合起来加以利用,从中获取更直观的油田地质构造信息,使不可见的数据变成更为确切的解释和描述,为油田进一步的开发提供更详细的指导信息.
其他文献
本文地幔对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地幔热动力的过程.由于地幔对流是相当缓慢的过程,其在全地幔的范围内时间尺度可能长达数亿年之久.所以为了模型的简化和计算的需求,我们假定了现代地幔对流为准稳态,并且仅使用运动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来求解对流模型.
下地幔及核幔边界区域的构造是现代地球物理研究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了研究它的精细结构,对这一深度波速结构的分析必不可少.分析地震波速度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地震波走时的观测.利用体波的射线方法,结合模拟计算,我们已经可以找出地幔深部某些细部的异常体.本文利用了分析同源地震中S波和ScS波走时残差的方法,使用中国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数据,来寻找太平洋西部部分区域地幔底层的波速异常体.
近些年来,随着新一轮对西昆仑构造带科学研究的展开,特别是地球物理及地质等多方面资料的密切结合,对西昆仑及其邻区的岩石圈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观点及模式.
西安地处汾渭盆地南段的渭河盆地中部,是莫霍面埋藏最浅、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地区,是渭河盆地中储藏地热地质条件的最佳地带,地层中既有含水性较好的砂质泥岩、砂岩、砂砾岩,可构成良好的热储层,又有保温性良好的泥岩构成盖层.西安热储层一方面受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控制;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近几年,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西安地热论证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唐山、邢台、三河—平谷、新疆玛纳斯、伽师—阿图什、海原大震区相继开展了重合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反射和三维透射研究,获得了震源区地壳细结构的图像,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为建立强震孕育的地质—地球物理预报模型及强震发生的地段和震级上限作出科学的预测提供深部构造背景.
许多重要的电离层现象,都和电离层电场密切相关.研究电离层电场、电流的结构、形态以及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和研究电离层的电动力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说,对电离层电场及其相关的电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是揭示众多重要电离层现象物理成因的手段之一.研究电离层漂移,对于认识电离层电场、电流的结构、形态又是非常重要的.
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理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应以"控制城市垃圾污染、推行垃圾从源头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综合应用"各种处置方法,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为总体目标.
本文作者对陕西省渭河流域发生的洪水灾害进行了分析,其中有洪水的气象因素,如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水,另外也有洪水灾害的非气象因素,如水库泥沙淤积引起水位抬高,由此,提出反思并提出防洪措施.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和处理量越来越大,地震资料要进行大规模并行处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是在油藏生产过程中,在同一油气田不同的时间重复进行地震测量,地震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征油藏性质的变化.通过特殊的四维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和追踪流体前缘.在同等情况下,时移地震要处理的数据量是一般地震勘探的三倍.所以,时移地震
根据经典的弹性理论,很容易得到圆柱状颗粒破碎的临界作用力为:F=πRK,其中R,K分别为颗粒的半径和抗拉强度.由于在岩石中,颗粒通常受到来自周围数个颗粒的作用力,这限制了张应力在颗粒中的分布范围.这导致在颗粒状的高孔隙岩石中,颗粒更容易发生局部破碎和崩落而非贯穿颗粒的劈裂.为此本文采用了一种简化的后期处理方法——减小颗粒半径.将以上颗粒破碎条件和后期处理引入PFC软件中,并对不同颗粒尺寸分布的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