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的卫星搭载效应

来源 :2007年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a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不同水分含量紫花苜蓿种子,返回后对其各发芽指标、分枝数、叶面积、株高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含量对紫花苜蓿种子活力及植株生长发育有影响,13%~17%含水量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株高、分枝数和叶面积均不同程度低于9%的自然含水量;卫星搭栽不同程度的影响种子活力植株生长发育,对自然含水量种子的生长发育呈抑制趋势,但不显著。而对13%~17%的高水分种子影响明显,以促进生长的正效应为主;综合种子含水量对种子活力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含水量13%~15%为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进行品种选育的适宜含水量。
其他文献
通过对坝上地区羊草草地2005年和2006年的观测记录,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和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均呈“单峰型”季节性变化,且均在8月10日左右达到峰值;羊草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增长期都集中在生长季初期;群落和羊草生物量增长动态均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2005年群落的保护指标k/2值为85.20 g/m2,羊草种群保护指标为75.62g/m2;2006年群落的保护指标k/2值为126.
在青海省西宁地区,于2004-2006年对5份扁蓿豆品种进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试验的5份扁蓿豆材料的茎叶比、越冬率和产草性能综合比较,青海野生1号和青海野生2号表现最好,具有较高的叶片含量和较高的越冬率,并可获得较高的产草量,适宜在青海高寒西宁地区进行种子生产,也适宜在青海高寒牧区推广种植。
本研究以云南省马龙县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对封育3年的退化草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封育有效地提高了退化山地草甸的生产力。封育三年。各退化梯度的草地均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不同退化梯度的草地恢复效率差异很大: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封育明显提高了各个退化程度的草句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各梯度封育区地上生物量增加速度:重度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各梯度退化封育
在室内25℃条件下研究了4种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系)时苜蓿斑蚜存活率、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若蚜存话率、成蚜生殖力有显著的影响,以若虫存活率和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供试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抗生性的大小依次为HA-3>G3>JH>HR,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基本相同。
应用居群生物学原理及方法,对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的11个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Kom.)天然居群进行取样,分析了叶、荚果、种子等11个指标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居群在形态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H=2.0190)。在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上,居群间虽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但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这种特点是由柠条锦鸡儿异花、虫媒传粉的外繁育系统所决定的。我国柠
基于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方法分析了川西北高原老芒麦8个居群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16对随机引物共扩增出384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34条,占86.98%。研究表明,老芒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条带比率PPB(%)为86.98%,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434,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732)。遗传分化指数Gst(0.5514)显示老芒麦居群间的遗传多样
研究了刈割后牧草光合和气孔导度变化。结果显示,4h后刈割处理的紫花苜蓿Pn均高于未刈割处理的;刈割后,各水分处理下gs均较未刈割的高,尤其4h之后。在刈割处理导致Pn增高的过程中,gs的增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可能不受水分条件的限制。
本研究从表型及分子水平采用形态学和RAPD标记对来自国内外八个国家共45份鸭茅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形态学研究显示鸭茅表型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并通过聚类把所有材料分为7个类群。RAPD标记结果显示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6154到0.9254间,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分析可将45份鸭茅材料分为5大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且与形态学聚类较为符合。本研究同时对鸭茅国内育种及种质资源
近年来,为了有效遏制草原沙漠化趋势,我国启动了一系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来改善草原生态圈生态环境。如何对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的实施背景和目的,结合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的环境背景特征。应用系统学的基本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其简明等原则构建了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快速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用AH
生态位分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对物候期的分化。即时间生态位分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的研究很少。为了理解物候期分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者在内蒙古天然草地群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结果表明物候期分化对天然草地群落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