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街区与古村落中的文物保护与利用

来源 :江苏省2016文化遗产日主题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传承本土历史,弘扬地域文化,是建设特色城市的明智之举,是彰显城市个性的必由之路.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乡土建筑、农耕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弘扬民族个性精神的重要支撑与载体,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特色、一座城市的个性.本文试从历史街区与古村落保护现状着手,分析当下保护利用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
其他文献
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文物工作中贯彻“保护”和“利用”原则的新模式.考古遗址公园的出现,缓解了大遗址占地面积大,挤压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人地矛盾.它依托于城市内部重要的考古遗迹及其背景环境,与城市整体规划相适应,合理保护和展示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它将考古遗址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探索形式.很多地方的规划都显得不成熟,对于保护工作也没有真正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运河遗产是一个摆在世人面前现实的课题.大运河江苏淮安段作为运河沿线极具特点和重要的一段,开展对淮安段运河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结合淮安作为后发展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本文通过对运河淮安段的研究,以期能对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都在改变着传统村落.为了更好地了解盐城传统村落现状,笔者对盐城境内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对盐城传统村落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为以后盐城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一点建议.
在苏北农村,古建筑(多数为古民居)在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比例。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既是基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苏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古民居保护的实际困难,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资源,新媒体的出现给红色文化遗产的宣传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新媒体在新四军纪念馆红色文化遗产宣传中的应用,包括加强网络化的应用、数字化的探索、移动性的便捷三个方面.同时认识到,接轨新媒体,加强人才培养是关键,加强新媒体的应用是方向,做好数据的整理和采集是前提.
在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实践为水下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如何提高水下文化遗产研究水平与建构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是当下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近日江苏开始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如何结合本省实际走出一条符合江苏特色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之路,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本文结合笔者的学习与实践提出一些想法,抛砖引玉,希望方家指教.
镇江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英雄城市.镇江区域内抗战遗址分布的数量众多,这些固化了的城市文化,是镇江城市记忆和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旅游等社会价值.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发现一批文保单位十几年“江山依旧”,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面临着被周边环境挤压甚至遭到损毁的命运,还有一批没有被列为文保单位的遗址被拆除毁灭,更谈不上合理利用服务社会了.
县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是基层政府的“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县区级文物保护工作很难迈上一个新台阶,也将影响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本文在回顾“十二五”期间扬州市江都区文物保护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梳理文物保护的历史经验,分析文物保护面临的三个方面主要矛盾,从整合行政权力、政府主导和群众支持、企业参与、政策保障等方面,构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为促进文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苏南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较早、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近代工业遗存.同时,苏南也是城市化、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以沪宁铁路为轴线,提出“苏南近代工业遗产廊道”的设想,意在探索工业遗产区域系统保护、利用的模式和有效途径,深度挖掘和展示苏南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根据特定需要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生活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根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不可能离开周边环境而独立存在.文化遗产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示给社会公众,既是为培养社会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2016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社会文保意识的觉醒,是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助推器.因此,如何提高精准